五·一小长假的到来,掀起了又一轮探索大自然的热潮。野餐、赶海,加采摘,成为社交媒体上三位一体的「野生体验」。第一梯队永远是野餐,淘宝提前加进购物车的野餐垫和野餐篮,终于可以在朋友圈里发挥作用;赶海紧随其后,从抖音赶海博主身上学到的知识点,好像也有了用武之地。如果说野餐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赶海又过分泥泞和场地受限,那么采摘,无疑是三者中最唾手可得,也最具野趣的选项。与「回不去的乡村」同样真实的还包括「留不下的城市」,近如顺义怀柔的野山头,远至成都郊区的樱桃林,采摘无疑在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某种想象之余,成为了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顺利完成了乡间和都市之间的衔接。采摘,写在人类的基因里。从远古时代以来,占据了人类历史90%以上的时间,采摘一直是人们日常活动里最重要的一环。
狩猎和采集,是人类对自然最早也最成功的适应方式。
?GettyImages
由求生欲开始沿袭下来的传统,构成了采摘活动的1.0版本。在农业还没有兴起的史前时代,采摘、狩猎和捕鱼一起,成为或游牧或群居的人类补充食物的重要来源。在旧石器时期,气候上的大暖期更是为采摘带来了天时与地利。例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采集野果、打制石器,一幅人间伊甸园的画面。根据历史研究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根据季节有规律地采摘特定的食材,新鲜的野菜蔬果即采即食,坚果和植物的可食用根茎则会被保存下来,用以挨过冬季。
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不同地区同时出现了社会模式的改变,基本内容从狩猎采集向农耕社会转型。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