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许多首优秀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中不乏蕴含丰富意义的典故词,比如《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折柳”等。
典故词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词与一般词语最大的不同是,典故词离开了溯源就无法理解。对典故词溯源不仅可以解释词义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能帮助正确和全面理解词义,进而了解诗词作者通过引用典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断肠”的由来与发展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断肠”出现在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一词作为古诗词的常见典故,常被诗人们用来表示悲伤至极的情感,那么这个词从何而来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故事的内容大致是: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事实上,早在南北朝之前,“断肠”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中表示悲痛至极的意思了,如《搜神记》卷十六:“恩爱从此别,断肠伤肝脾。”
“断肠”的语义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认为,“断肠”开始应该指医学上的割开或切断肠子,例证见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进一步指肠子因为伤心而断,通过身体上的痛引申指情感上的痛,这是词义引申演变的方向之一,也就是从感知、言说到认知、心理。悲痛到肠子都断了,显然可以表示悲伤到了极点,因此“断肠”常常被用于诗中以表达诗人强烈的悲伤之感。如:李白《清平调》词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这个词,郭沫若《牧羊哀话》:“像这样断肠地方,伤心国土,谁还有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片刻呢?”而“肠断”则与“断肠”完全同义,是同素逆序词,也常见于诗词中。如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现代作品中仍可见用例,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如“断肠猿”,是用作因思念爱子而极度悲伤的典故词。李白《赠武十七谔》诗:“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断肠花”,是一种引人极为爱怜或哀伤之花。刘希夷《公子行》:“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断肠草”,有两个义项,一是一种有毒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因此得名烂肠草;二是相思草的别名。从这个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将相思草隐喻为断肠草,所用的概念同样是因相思过度悲伤而断肠。
这就是“断肠”的由来和发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这个典故词的时候可以通过它来分析诗人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折柳”的由来与发展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出现在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运用了典故。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因此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可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正如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因此“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我们课本中《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折柳”就是在表达思念之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古人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因此古诗中不乏“杨柳”和“长亭”等并用的情况,共同来表达离别的不舍和悲伤。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可以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这些词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鉴赏古诗词。
“燕然”的由来与发展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燕然”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王维的《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燕然”为典故词。“燕然”最初为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汉班固《序》:“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朝大将窦宪率兵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命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因此“燕然”便可泛指战争前线或边塞,在古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被引用。如:唐李峤《饯薛大夫护边》:“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明汪廷讷《种玉记·阃命》:“桓桓大将操兵柄,管此去单于系颈,马到处燕然勒名。”
又因为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为在燕然山所作,因此“燕然”也被用来指代这篇《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唐窦巩《经窦车骑故城》诗:“荒陂古堞欲千年,名振图书剑在泉。今日诸孙拜坟树,愧无文字续《燕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如“燕然山”,即指东汉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刻石勒功之处,亦借指边塞。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唐于濆《塞下曲》:“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唐吴融《绵竹山四十韵》:“勒铭燕然山,万代垂芬郁。”
“燕然石”,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亦作“燕山石”。唐李昂《从军行》:“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唐耿湋《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怀纪燕山石,思开函谷丸。”
“燕然笔”,因班固为窦宪作《封燕然山铭》,记其功勛,后即以“燕然笔”指歌颂战功的文笔。唐羊士谔《送张郎中副使自南省赴凤翔府幕》诗:“当奋燕然笔,铭功向陇头。”
“燕然铭”,亦称“燕山铭”。指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时,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北周王褒《从军行》之一:“勋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铭》。”唐王昌龄《少年行》之一:“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宋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燕然颂”,亦称“燕山颂”。指歌颂边功的文字。谓在边塞战争中建立功勛。唐崔泰之《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伫勒燕然颂,鸣驺计日归。”唐席豫《秦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已勒燕山颂,犹闻遣戍篇。”
通过这次学习,相信我们在下一次阅读古诗文时遇到与“燕然”有关的典故词,会更容易分析出诗词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黄金台”的由来与发展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出现在八年级上册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为典故词。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想招贤纳士,富国强兵,他的谋士郭隗说:“现在大王您诚心诚意地想招纳贤才,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都得到您的重用,更何况比我贤能的呢?还怕贤人嫌千里来投奔您远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筑了黄金台,而以老师之礼对待他。台上放置黄金,以招揽天下人才,因此被称为“黄金台”,也称贤士台、招贤台。之后不久,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纷纷为燕国效力。后来就用“黄金台”指“招揽贤良的地方”,也指“贤良荟萃的地方”。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李白《古风》之十五:“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清吴伟业《夜宿阜昌》诗:“草没黄金台,犹忆昭王迎。”
“黄金台”还有一些别称。(1)金台。比喻延揽士人之处。唐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宋秦观《谢程公辟启》:“引置金台之馆,俾参珠履之游。”(2)燕台。后也作为君主或长官礼贤之典。李白《江上答崔宣城》诗:“谬忝燕台召,而陪郭隗踪。”金元好问《即事呈邦瑞》诗:“明日燕台传盛事,坐中宾客尽名流。”(3)燕王台。唐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唐高骈《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诗:“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台上结交新。”(4)燕昭台。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5)隗台。战国燕昭王为郭隗筑的台。也称黄金台。唐罗隐《送章碣赴举》诗:“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燕赵之间,古多奇士,隗台如在,代岂乏贤?”
与此相关的典故词还有“燕馆”,亦称“燕昭馆”,指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贤士所筑的碣石宫,亦以泛指招贤纳士的馆舍。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兴欲倾燕馆,欢于到习家。”宋苏轼《乔太博见和复次韵答之》:“便应朝秣越,未暮刷燕馆。”清姚鼐《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兼寄朱石君方伯》诗:“郊环如可待,休踰燕昭馆。”
“郭隗台”,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台”,相传即“郭隗台”。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后因以“郭隗台”指招良纳贤之处。闽徐夤《草》诗:“燕昭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郭隗台。”前蜀贯休《陈情献蜀皇帝》诗:“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清孙致弥《感旧示魏禹平》诗:“郭隗台荒荆棘里,茫茫枨触恨难胜。”
“郭隗宫”,战国燕昭王为礼待郭隗所建的馆舍,后因以为贤人聚集之所。清钱谦益《上元后二日闻诸公贬谪之信偶作》诗:“黄金台畔夕阳红,衰草丛残郭隗宫。”
“郭隗尊”,燕昭王礼聘郭隗,筑宫台而尊事之。后因以“郭隗尊”指帝王招揽贤良之士的典实。唐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卧多共息嵇康病,才劣虚同郭隗尊。”
“郭隗金”,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后因以“郭隗金”为以重金礼聘贤士之典。唐吴仁璧《投谢钱武肃》诗:“东门上相好知音,数尽台前郭隗金。”
“闻笛赋”“烂柯人”由来与发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笛赋”“烂柯人”出现在九年级上册李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句中的“闻笛赋”和“烂柯人”为典故词。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魏晋之间,向秀与嵇康、吕安有深厚的友谊,后来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山阳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因感怀亡友,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后因以“闻笛”“闻笛赋”为悼念故人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宋陈造《程言聚散有感次前韵其一》:“剩喜相逢各强健,免教闻笛赋山阳。”明王世贞《哭梁公实其四》:“乾坤闻笛赋,山水断弦心。”宋戴复古《舟行往吊故人》诗:“倚篷思往事,闻笛为凄然。”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飢。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亡故了。后用“烂柯人”“烂柯”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陆游《东轩花时将过感怀》诗:“还家常恐难全璧,阅世深疑已烂柯。”明刘基《秋怀》诗之三:“永寤烂柯人,万事一梦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多年的感慨,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与此相关的还有“柯烂”,指斧柄朽烂。用晋王质伐木入石室山典,喻时间久远。唐钱起《过瑞龙观道士》诗:“主人善止客,柯烂忘归年。”“柯烂棋”,指仙人所下的棋。元张可久《柳营曲?包山书事》曲:“吟几篇绝句诗,看一局柯烂棋。饥,不采首阳薇。”
小编结语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词更是多用典故和隐喻。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就很难整体把握全诗的意思。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典故词,希望能够提高我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本期小编:三墩中学聂倩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