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在中国陆域鸡形版图的正中,有一座山城——宝鸡,说起这里,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说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却应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典故的发生地就在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关中腹地通往这些地区的交通前沿总站。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宝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宝成铁路的通车,宝鸡成为西北连接西南的枢纽城市。
一座城市的发展,经济繁荣占有重要地位,而涵养市民精神境界的却是文化,文化不仅促进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提升,更能养成一座城市的品格和风气。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是姜炎、周秦文化发祥地,被赞誉为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
炎帝始袓,“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距宝鸡市区南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常羊山的山坡,在山坡的高处,一座圆形大冢悄然静卧于青松翠柏之中。青碑镌字表明,此处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的陵寝。
或许,有些人的诞生就是为了拯救人类逃离磨难,而由此成为大家眼中的神祇。传说中,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炎帝以圣者的姿态出现在民众的面前,他身躯魁伟,炯炯的目光中充满着无比的自信,他高举自己的双手,手上是熊熊燃烧的火把,升腾的火苗炽热而明亮。他告诉大家,火能常燃不熄,火能烤肉煮饭,火能烧掉荒野枯草开垦出田地。此后,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曾冷如冰窖的土屋温暖如春,炉上架置的陶鬲里肉香扑鼻,人们围炉而坐,享受着因火带来的舒适。炎帝在民众的热烈拥拜中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被民众称为炎帝。
充满智慧的炎帝,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冷静地观察着世间的万物,苦苦地思索和探寻一切能解决人类饥饿,让人类更好繁衍的办法。
一只丹鸟从天空中飞过,嘴里衔着一枝九穗之禾。这时,一阵风吹来,竟然吹掉了丹鸟衔着的禾株。炎帝刚好看见了这一幕,他轻轻走过去,捡起了野禾。疑问从炎帝的脑中闪现,这可是丹鸟充饥之物?那么人类是否也可用来果腹充饥呢?这种生命力旺盛、籽实繁多的植物便是粟。有了种子,接着便是农耕生产。灵感的火花在炎帝的头脑中再现,他将一头磨尖的木棒放在火上烘烤,尖的一头便产生了一定的弯度而向上微翘——耒出炉了,而将单齿耒的尖端改为板状之刃,就变为耜。耜的出现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几千年过去,如今在中国大部分农村,我们还依然能看见耒的身影,只是它有了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名称——木叉。
当先民们的生活因火种和工具的出现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人类的健康被疟疾和霍乱侵扰,身体被蛇虫和猛兽咬伤。炎帝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减轻子民的痛苦?怎样才能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部落里流传着百草治百病的说法,可究竟哪种草对应哪种病,没有人知道,更无人敢去尝试。炎帝决定铤而走险,挖草尝药。每挖出一种不认识的药草,炎帝就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品尝,试其甘苦和药性。这一行为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做试验。炎帝已数不清自己曾因中毒而昏迷过多少次,但是,所有的危险都是值得的,等他把这些草药配成良方熬成汁液灌进那些坐以待毙的子民口中,众多的伤病者摆脱了死亡的阴影,恢复了健硕的体魄,而炎帝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不慎吞下了剧毒断肠草,倒在了深山之中,再也没有醒来。
百姓赞炎帝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炎帝死了,可他点燃的精神之火却永远在部族的发展中升腾。宝鸡作为炎帝的出生地,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华人的驻足、翘首和回眸。无论何时,秦岭脚下的这片热土,都在拨动着他们的心弦。而炎帝在黎明时分点燃的那支火把,已燃烧了几千年,至今仍是金焰烁烁。
何尊,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青铜器
何尊
何尊铭文
坐落在宝鸡渭水南畔石鼓山山腰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专题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文物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余件,年5月18日,该博物院成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院建筑造型奇特而恢宏。白天,它像一个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奇特光芒的日晷;到了夜晚,它更像一面巨大而古老的铜镜,把整座城市都映照得熠熠生辉。而雄峙石鼓山巅的石鼓阁高华挺秀,和博物院遥相呼应。秦风阵阵,渭流潺潺,山下的茵香河从秦岭深处缓缓而来,滋润着石鼓山这方灵异的土地。
作为中国人,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人们曾找出了“惠此中国”的诗句,但其实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文字,是在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酒器何尊的铭文中。
年秋季,宝鸡县贾村镇农民陈堆,从屋后崖背上挖出了一块铜疙瘩。他万万没想到,这个被他放在楼上装过烂棉花的铜疙瘩,就是日后震惊世界的何尊。
不久,为买粮充饥,陈堆的哥哥以30元的价格把这个铜疙瘩卖到了一个废品收购站。万幸的是,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搜检文物时发现了这个一尺多高、坑坑洼洼的神秘器物,最终使何尊免于被炼成钢的厄运。
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时任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聘请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组织筹备。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件一级品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青铜器。马承源在故宫武英殿见到这件青铜器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字的铭文,并命名为“何尊”。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千克,全器造型如“亚”字,长颈,腹微鼓,高圈足,是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其铭文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而何尊最大的价值就是铭文中“中国”二字作为词组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发展、扩充的。“中国”最初只是一个方位区划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国家政权形式的诞生,这时“中国”的概念才有了政治涵义。《尚书》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商朝时也出现“中商”“大商邑”的称谓,而对周围各族则称之为“方”。从周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地区才开始被称做“中国”。
石鼓文,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
石鼓文局部
石鼓,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于公元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
大唐初年,陈仓山下一处杂草丛生的台地上,忽一日风吹草动,显露出十个鼓形的石头,大者余公斤,小者也有余公斤,石上刻有盘曲虬结的字体,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
每件石鼓上都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70字左右),共10首,名称取所刻诗篇的前两字,即《吾车》《汧(qiān)殹(yě)》《田车》、《銮车》《霝(líng)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石鼓文所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贵族阶级的畋猎游乐生活,诗人把自己对千河风物的爱以及游猎过程中发生的事写成美妙的文字刻在石上,就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诵读起来依然回味无穷,荡气回肠。虽因年代久远字体损伤严重,但依旧掩盖不住其结句的精炼和飞扬的文采,摘录译文如下:
水清道平,草木茂盛。仲夏之日,君王西行。领兵带马,猎祭祖宗。
弓箭齐备,车骑强盛。成群结队,人流如涌。天子赐来,事必成功。
銮车华美,装饰一新。雕刻彩绘,铃铛叮咚。弓箭硕长,镝簇彤红。骏马如飞,兵伍威风……
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一文中对石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两千六七百年前古人所写刻的诗遗留到现在,这样的例子在别的国家并不多见。它在诗的形式上每句是四言。遣辞用韵,情调风格都和《诗经》中先后时代的诗相吻合。”“尽管《诗经》可能经过删改润色,但基本上是原始资料。因此,我们对于《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便有了坚实的凭证。”而且10面石鼓、10首诗与《诗经》中《大雅》《小雅》以10首为“一什”的章法相吻合。这就足以证明,石鼓诗不仅直接提供了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的宝贵资料,而且更重要的贡献是证实了民族古典文学《诗经》的真实性。
“丝绸西去,舍利东来”,见证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
年8月24日,绵绵秋雨中一声巨响,宝鸡西面一百公里的法门寺真身宝塔骤然垮塌,塔的西半侧瞬间变成一堆废砖,而东半侧却依然挺立于残台之上。这奇观,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年,当人们为了重修坍塌的佛塔而挖掘地宫时,沉睡了千年的唐代珍宝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文明震惊世界,而更加石破天惊的消息是:被奉为万世不朽圣骨的佛陀真身舍利首现人间。
0多件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法器等稀世珍宝出现在人们面前。发掘中,在地宫的北壁处,一个非常显要的地方,放置着一个套装宝函,它最外边有一个檀香木刻着佛的施戒木函,外边包着织金锦的包袱,里边有香料,香料一吸水就把盒子全部都腐蚀了。随后,里面一层套着一层的宝函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直到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现场几位最具经验的文物考古专家不禁欣喜若狂,因为塔庭银柱上套着一个莹白似玉的指形物:佛指舍利。在无比仔细的寻找中,专家们还分别发现了另外三枚舍利,最后认定单独被密藏于中室墙下泥土中的那枚才是真正的佛指灵骨,其余三枚则是玉质的影骨。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提起了这个曾经震惊世界的大发现,并深刻指出,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而无比珍贵的释迦牟尼佛祖的舍利怎么会栖身于宝鸡这块厚土?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公元前年,孔雀王朝第三代统治者阿育王在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祖的舍利收集起来,派僧侣使团分送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当使者们来到东土古国一块平坦无垠的原野上时,暖暖的阳光正照在翠绿的粟谷之上,河水泛着金光,潺潺流向远方。使者们立马认定,这里应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这枚珍贵无比的佛指舍利就栖身在了关中平原的沃土之上。
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舍利共有8.4万多颗,但佛指舍利却只有一枚,而且迄今为止,世界上也只发现这一枚真身佛指舍利。也就是说,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枚佛指舍利。曾经的“丝绸西去,舍利东来”,见证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
结语
青铜器文化、周礼文化、周易文化、《诗经》文化……漫长的历史在宝鸡这块土地上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日之宝鸡,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已突飞猛进。宝鸡,这只盘踞在西北部的“雄鸡”,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它也正乘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风,一路唱晓,一路高歌!(楚秀月)
宝鸡出土的顶级国宝八重宝函为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由八层构成,因最外层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制成的具体年代为唐咸通十四年,唐懿宗为迎取佛骨真身舍利下令文思院敕造此锡杖。此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
铜浮屠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银棺内。铜浮屠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中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佳品,今之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仿照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期盛水器。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几经动荡,被清朝名臣刘铭传觅得并藏起。解放后,刘氏后人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盘内底部有铭文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铸盘以为纪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墙盘属西周中期,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墙盘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大克鼎属西周晚期,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膳夫”——也就是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员,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赏赐的内容。大克鼎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盂鼎属西周康王时期,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由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盂鼎的铭文是西周时代书法成就的集中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有64件(组)一级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其中宝鸡出土的包括何尊在内,就有8件。
往
期
回
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