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因此,哮喘的防治在这个时节显得尤为重要。其实缓解哮喘的办法,主要靠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养护。
气虚咳喘多是老慢支、肺气肿等引起的,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气短乏力,活动气促,气喘,畏寒肢冷,苔白,脉细等,中医有验方如下。具体方法:核桃仁30克,党参、生姜各10克,水煎分多次服,每日1剂。
中医认为,气虚咳喘多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党参补肺气,核桃补肾温肺定喘,本方有肺。肾双补、益气定喘的功效,最适合肺气虚弱者,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咳喘病人一般都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正常人无明显影响的各种刺激均可诱发老年人咳喘。所以老人居住的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无刺激性气味。尽量减少可能致敏的物质,不铺地毯,不放花草,不用陈旧被褥,不用羽绒制品。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还应常备一些气雾剂类的药物以备应急之需。
穴位按摩
重点穴位
天突穴,内关穴,列缺穴,曲池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此4个穴是推拿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关键用穴,使用按揉法,再辅助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哮喘发作时出现的喘憋。在哮喘缓解期,此四穴同样可以用来强身健体,预防哮喘发作。
辅助穴位
脾俞穴、肺俞穴、定喘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穴位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旁开0.5寸。
此3个穴为背部膀胱经治疗哮喘缓解期的重点应用穴。中医谈到的哮喘,根源在一个“痰”字上面,化痰是治疗哮喘的核心。痰的生成与肺、脾关系密切,按揉脾俞穴和肺俞穴是补益脾肺的首选,配合定喘穴,效果非常好。
胸部穴位
中府穴、云门穴。
中府穴位于胸外侧部,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穴位于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用手掌推擦胸肩部及两胁20~30次,以微有热感为宜。之后,拿胸肩部的云门穴、中府穴,此2个穴为治喘良穴。
食疗方法
白萝卜麻黄汤
原料:新鲜白萝卜,麻黄。
制法:将萝卜去皮,洗净,切成小方块;麻黄打成细绒去灰,煮熬30分钟后,其药汤同萝卜入粉碎机搅拌成泥状,用干纱布过滤取汁即成。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银杏粥
原料:银杏肉,粳米,白糖。
制法:将银杏肉,粳米掏净,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继用文火煮熬成粥,放入白糖,拌匀即成。
功效:止咳平喘。
萝卜粥
原料:白萝卜,粳米,白糖。
制法:将萝卜去皮,洗净,切成小方块,粳米掏净,加水适量,武火烧开,至饭熟时放入萝卜块,再用武火煮熬成粥,放入少许食盐即成。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止哮方
组成:紫苏子20克,地龙20克,前胡20克,白屈菜20克,苦杏仁5克,射干20克,黄芩20克,白鲜皮20克,川芎20克。以上为5岁小儿两日量。
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
主治: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舌质红,舌苔黄,溲赤,便秘。
用法:水煎2次。通常1岁内的总药量为30毫升;1~3岁60毫升;4~7岁90毫升;8~10岁毫升;8岁以上毫升。2日1剂,分6次温服,每日3次,于早中晚饭前20分钟服或饭后30分钟服。
方解:本方系王烈教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代表方之一。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疾患。小儿哮喘发作的病因系外邪与痰积互结,寒热错杂,致升降失司所致。王烈教授几十年来专攻小儿哮喘,认为小儿哮喘是“哮”与“喘”之综合征,其发作时以“气滞、血瘀、痰阻”为病理改变。故立法制方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时,还要活血化瘀。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本方就是根据此原则制定的。
方中紫苏子、射干、前胡有通宣开肺、降气平喘之功;《北方常用中草药》中记载:“白屈菜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白屈菜、杏仁有止咳祛痰平喘之功;地龙有开肺解痉之力;黄芩、白鲜皮有宣肺清热之效;川芎、地龙、全蝎有活血通络之用。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本方功在止哮平喘,但其治则贵在开宣肺气,除痰化瘀。
加减运用:根据小儿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症象分为寒、热、虚、实四型辨证施治。以止哮平喘为大法,方用止哮方,并依据证型的不同加减方药。寒性哮喘加细辛、紫苑、半夏;热性哮喘加石膏、葶苈子、桑白皮、川贝母;实性哮喘加赭石、桃仁、枳实、沉香、葶苈子;虚性哮喘加当归、白石英、五味子、侧柏叶、黄芪。哮喘发作时哮重者重用地龙;痰盛者加瓜蒌、葶苈子、胆南星,祛痰平喘;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加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肺止喘。哮重加白前;气喘甚加马兜铃;发热加柴胡;咽痛而肿加瓜蒌;夜卧不安加僵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