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访胜
道源圣地——崆峒山
总感到和昆仑山一样,崆峒山也一半是传说中的仙山,一半是现实中的名山,总带着些道气、仙气。怀着向往,我来到了崆峒。
游崆峒山,根据团队安排,我们直接乘车到山顶,免了攀登之劳,再从山上往山下走。
从游客中心乘车,向西溯泾河,经胭脂峡,至景区西门,换车沿盘山公路而上。山坡是土坡,比较平缓,还有居民、土地,没有胭脂峡的险峻陡峭。汽车左弯右拐,开到了山脊之上,一直通到了崆峒山海拔米的最高峰。因为没有经历爬山的艰苦,一开始并没有感到这山有多险,有多高。
混元顶
最高峰为混元顶,建有高大的混元楼。混元顶东、北、南三面都为直立的绝壁,突出于诸峰之上。在山中游览时,我几次从树木的缝隙,或从半山腰的景点仰望混元顶,只见它傲立半天之中。我猜想有雾时,它挺出于雾海之上,会不会如战舰,如飞船,翩然欲飞?实际上,崆峒山许多建筑,都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下临深谷,当红叶满山、乳雾缭绕之时,就会有仙山琼之感。
俯瞰通天桥
崆峒山风光
山顶建有香山寺。寺院北面几株沧桑的古梨树正开着满树的白花。从梨花的缝隙里俯瞰,山势陡峭,树木蓊郁,东面山头上有一群古建筑,那应该是净乐宫、皇城吧?往西俯瞰,则见一个小庙建在四面耸立的孤峰上,一条长长的悬索桥与它相连。我不禁心生向往,不待登混元楼,没有体味到站于楼上四顾凌空的那种感受,就开始下山之旅了。
辽东栎
5月初的崆峒山万物萌发,春意正浓。虽然性急的蔷薇科植物花期已近尾声,而四季常青的松树们萌发了新枝,辽东栎、槭树、鹅耳枥、虎榛子等乔木的新叶嫩绿、宽大,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嫩碧。它们大多正开着花,虽然它们的花多半小而不起眼,也不美丽,与它们高大秀美的身躯不相称。
马先蒿
甘遂
柔毛淫羊藿
蒙古堇菜
而在山坡树下,则生者各种小草、野花。在净乐宫附近,跟随着一种疑似藓生马先蒿的小红花,我离开主路来到林中,见到一种植物花冠如绿叶,叶子则分为几层,觉得跟重楼有几分相像。后来一查,是甘遂,为我国特有植物。一错身,又见到几朵似曾相识的小白花,却是柔毛淫羊藿。这一天,从上往下,我还拍到了蒙古堇菜、黄精、耧斗菜、野芝麻、鹿药、延胡索、陕西荚蒾、黄堇、白屈菜等花朵。据介绍,崆峒山有各类植物余种。有人研究,崆峒山有10科20属47种古老木本科植物,有一定的古老性。对我这个居住在青海的南方人而言,我不大关心这些数字,只知道在这里,我既能看到青海的植物,也能看到江南的植物,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也正因为这些茂盛的植被,让这座雄伟的北方之山,有了几分南方景色的秀丽。
他乡故知不仅有植物,还有鸟儿。很多小鸟就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上鸣唱,但多半被茂密的树叶遮住了身影。而一早在山下马路边,我见到了一小群吵吵闹闹的红嘴蓝鹊,它们可是我湘中故园山冲的常客。
深藏谷中的一线天
本已到磨针观的山头,低头见脚下山涧中露出几段木栈道,这可能就是“一线天”。东面山头上还有庙宇,我猜想从那里可以下到一线天吧,便折返回来,上了棋盘岭。想不到从这里往下走时,因很多地方道路狭窄,又恰逢五一假期,人满为患,道路堵塞,大家以龟速前行,慢如蜗牛。山路向右下到涧中,一条瀑布从天而降,冲向桥下山涧,脚下就是我前面见到过的一线天:两峰壁立,中间只容一条木栈道,木道下面是溪流。我很想离开拥挤的人群,走上这被“游客止步”的牌子挡住而空无一人的道路,但景区工作人员的拦阻比告示牌更加有效。
瀑布
一线天
再向右,两条下山的道路会合,人流更多。山道石板被游人踩得溜光如镜,且石面槽道顺着山坡方向,虽是晴天,路面还是有几分光滑。晴天如此,要是下雨落雪,这路不就走不成了吗?第二天下起了雨,听说景区封了。
到中台,我继续沿步行道往下。行行重行行,山路却还在一直向下。我的腿膝有些酸疼了,很多地方我都倒退着拾级而下。在如此陡峭的山路,我倒退的身影尤显奇特,引得路人频频注目。有个中年男子一个劲劝阻我:“可不敢倒着走!可不敢倒着走!”我装作没听见,依然自顾自倒退着。待到几天后我小腿还有些疼,才知道这山的厉害。
遥想古代交通不便,会没有这么多游客,又没有上山的公路,人们只能一步一步走上去,那时这山就显得更高大、雄伟、险峻、静谧、神奇,确是一处修道的胜地。
混元顶上一块巨石上刻着“道源圣地”四个大字。传说黄帝于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因此它被称为“道家第一山”,并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等美誉。山上庙宇众多,古迹处处。因为没请导游,也就没去详细了解它的历史与众多的传说故事。我以前最熟悉的是“崆峒派”,因为年轻时热衷阅读武侠小说的缘故。金庸小说里,崆峒派总不如少林、武当,而现实中的崆峒派是武林五大门派之一。在来崆峒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崆峒山会有这么响亮的名声?为什么它会成为道教名山,并成就崆峒派?
是它独特的位置!
从西宁出发时,我猜想我们的汽车将从兰州沿陇海线狭窄的山谷,一直到天水之北的平凉,再到崆峒。无数次我往来于陇海线上,在火车上仰望两侧如屏的高山,感慨陇海线修筑的不易。想不到汽车根本没走陇海线,而是从定西往北,经会宁、静宁,进入宁夏南部,过隆德,穿六盘山隧道,从泾源直达崆峒,根本就没有经过平凉。而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历史上称为鸡头道,本来就是东连关中、西接陇右的交通要道,秦始皇西巡即经此道。
鸡头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道路之一。丝绸之路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沿陇海线至兰州,再沿河西走廊至新疆的单一线路,甚至很多时候不是主线路。如西安至兰州一段,最早的丝路并不经陇海线,而是从西安北上内蒙,绕过陇海线的山区至甘肃。而据研究,因为战争、关禁等原因,很多时候河西走廊并不能通行,商旅断绝,到西域必须经青海的吐谷浑道(青海道)。而鸡头道,恰是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条。这条道路从陕西陇县起,经甘肃平凉至宁夏泾源、固原,绕过六盘山;或从泾源翻越六盘山至隆德。而平凉本距西安不远,很多历史人物西出西域都经过平凉,它也变成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正因交通的便利,使与平凉很近的崆峒山能与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结缘,留下那么深厚的文化遗产和璀璨的传说故事,使它成为一座文化之山。
崆峒风光
但鸡头道毕竟只是丝绸之路中的一条。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不临铁路的平凉地理位置在下降,崆峒山的位置也在下降,大概这就是武侠小说中崆峒派“肉鸡”的原因。
“抱神以静”“必静必清”,这是广成子回答黄帝问道时的话。我想古时,这里却是一处离城市不远,却又幽静的好地方。传说广成子用“翻天印”将它与诸山相连,赤松子打通它的地脉,于是崆峒山天经相连,地脉相通,这才有了它的神奇。而在我看来,成就崆峒山的不仅有它独特的丹霞景色,更因它位于东西相通的要道,南北物种交汇的节点,才具有北方之山的雄伟,南方之山的秀丽,有清气、正气、大气、秀气、仙气、傲气、生气、文气,诸气交汇,气气交融,气聚崆峒!
好一座崆峒,静静在站在时光之中。身边的游客是那样多,而它的心却如广成子所言的那样清,那样静。
王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