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洗冤集录卷之四案例
TUhjnbcbe - 2021/2/2 2:10:00
1.宋慈《洗冤集录》记载宋慈《洗冤集录·自刑》中说:“验自刑人,即先问原申人:其身死人是何色目人?自刑时或早或晚用何刃物?若有人来识认,即问身死人年若干?在生之日使左手、使右手?如是婢,即先讨契书看,更问有无亲戚?及已死人使左手、使右手?并须仔细看验痕迹去处。”这里,“讨契书看”指的是索要奴婢身份文书作“契书辨验”。所谓“契书辨验”,是指请书铺对契书真伪进行辨验,通常指验字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文书鉴定或笔迹鉴定。2.宋慈办理的字迹辨验案宋慈在《名公书判清明集》“惩恶门·豪横”中有一段关于“结托州县蓄养罢吏配军夺人之产罪恶贯盈”的记载:“至如假官一节,索到告身批书皆是揩洗书填,难掩踪迹,唤取前项书铺辨验,造伪晓然。”案子是这样的:宋慈在江西当提刑时,审判了一起罪犯名为杨子高的现役官吏“假官案”。审理中发现,杨子高霸占良田,还打死人,甚至怀疑连他的官员资格批文都是假的。宋慈当即将杨子高的批书请书铺人员进行鉴定,确认是“揩洗书填”,证明“告身批书”是伪造的,从而揭露了杨子高的“假官案”。也就是说,《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的这个案件宋慈对笔迹印章请了书铺辨验,这是个很重要的历史记载,而且留存的历史史料来自宋慈亲笔记载。3.书铺辨验的历史价值书铺萌芽于唐末,至南宋发展成政府系籍,是承担社会职能及司法服务的公开民间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书铺从业的就是现在的文书鉴定,通过研究《名公书判清明集》和《洗冤集录》记载对南宋书铺系籍、使用、辨验、监督、管理、处罚等多方面加以研究,发现书铺不是国家机关,与现代司法鉴定的民间机构颇为相似,发挥了类似今天司法鉴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只是与现代司法鉴定“公益性”有偏差。因为,现代司法鉴定机构是指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面向社会提供有偿司法鉴定服务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从准入监督角度出发书铺具有早期司法鉴定的雏形;从书铺辨验范围出发,南宋书铺几乎涵盖刑事及民事案件文检的所有检验内容;从第三方检验角度出发,官府(第一方)与服务对象(第二方)之外,书铺(第三方)相对独立,而“第三方”与“第一方”“第二方”都不具有行政和利益关系;从“官验”与“民验”角度出发,书铺辨验属于“民验”与我国古代法医“官验”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值得肯定和研究的社会现象。以上说明南宋时期我们先人已经进行民间组织司法鉴定尝试,并付诸司法实践,这正是我们所要深入发掘的书铺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价值。1.宋慈《洗冤集录》的记载宋慈《洗冤集录·火死》中说:“凡生前被火烧死者,其尸口、鼻内有烟灰,两手脚皆拳缩。缘其人未死前被火逼奔争,口开气脉往来,故呼吸烟灰入口鼻内。若死后烧者,其人虽手足拳缩,口内即无烟灰若不烧着两肘骨及膝骨,手脚亦不拳缩。若因老病失火烧死,其肉色焦黑或卷,两手拳曲、臂曲在胸前,两膝亦曲,口、眼开,或咬齿及唇,或有脂膏*色突出皮肉。若被人勒死抛掉在火内,头发焦*,头面浑身烧得焦黑,皮肉搐皱,并无揞浆挞皮去处,项下有被勒着处痕迹。”宋慈说,凡是生前被火烧死的,仔细检查尸体的口腔、鼻腔,可以发现有烟灰。宋慈还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这是因为被害人未死以前,被火焰逼迫,呼吸紧迫,会张嘴吸气,因此会把烟灰吸入口腔和鼻腔。而死后被火烧的尸体口腔内就不会有烟灰。宋慈还指出经过火烧的尸体一般两手两脚都会蜷缩。但是,如果是在死后遭到焚烧的,且没有被火烧到两肘和两膝的,手、脚不会蜷缩。《洗冤集录》又指出,如果是因为年老、患病无力逃离火场,致被失火烧死的,其尸体的肉色是焦黑色,两手会蜷缩在胸前,两膝也是蜷缩的嘴巴和眼睛都睁开,或者牙关紧闭,或者紧咬嘴唇。尸体的皮肤通常可以看到破损,暴出*色的脂肪。2.案例在宋慈之前,已经有人利用动物实验来破案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市东南),有个妻子谋杀了自己的丈夫,然后又放火烧毁了房屋,说丈夫是被火烧死的。由于夫妻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丈夫的亲属怀疑是妻子杀了丈夫后烧尸灭迹,到当地衙门去告发。句章县县令张举受理案件,审问死者妻子,死者妻子坚决不承认张举就让人买了两头活猪,先杀死一头,然后把这一死一活两头猪关在一个堆满柴火的棚屋里,放火烧屋。等到那头活猪也死了,一起拖出来检验。那头先被杀死的猪嘴里没有烟灰,而那头活活被烧死的猪嘴里可以找到烟灰于是再对尸体进行检验,发现他的嘴里确实没有烟灰,说明是死了以后才遭到火烧的。死者妻子这才认罪。这个案例故事在当时非常有名。和凝等编著《疑狱集》时就把这个案例以“张举烧猪”为名编了进去。宋代郑克编著《折狱龟鉴》时,专门搜集历史上各种著名案例,以供司法官员参考,也收入了这个案例。桂万荣将这两本书改编为《棠荫比事》,把这个案例命名为“张举猪灰”,后来法医检验上又将这个案例称为“张举烧猪”。3.原理宋慈不仅在《洗冤集录》中写入烧猪破案的检验,还讲出原理。宋慈说,活的人有呼吸,会呼叫,那么活人在火场就会吸入烟灰。检验时就会看到死者口鼻里有烟灰这样生前烧死的特征。如果是被人勒死后抛尸到火场焚烧的,因为常常位置颠倒,死者一般都会头发焦*,面部和浑身都被烧成焦黑色,皮肉起皱,仔细检查颈部下方可能发现有被勒过的痕迹,而呼吸道没有吸入烟灰。被人用刀刃杀死后再纵火焚烧尸体及现场的,如果尸体肌肤已被火化,在勘查现场时要轻轻把尸体白骨拾起,如果是被杀死的,会有鲜血渗入地面。宋慈强调,在勘查检验前,先要问清楚受害人生前所在的场所,如果是杀死后曾经移尸的,尸体下方的地面就很难验出血色宋慈知道被火烧过的尸体确实难以检验,因此他强调要注意勘查现场。如果是在房屋内被烧死的,要注意房屋的瓦片或盖顶的茅草灰烬总是在尸体上方,如果是被人杀死或是被人推入火场的,尸体下方常会发现瓦片或是盖顶的茅草。还要参考尸体的头、足方向推断是否是被人抛尸或是被人推入火场的。宋慈还特地指出对于焚死与焚尸的鉴别:“凡生前火烧死者,其尸口、鼻内有烟灰,两手脚皆拳缩…若死后烧者,其人虽手、足拳缩,口内即无烟灰。若不烧着两肘骨及膝骨,手、脚亦不拳缩。”宋慈在《洗冤集录》中对现代法医学的生前烧死和死后焚尸作了十分准确的描述,对现代法医学仍有借鉴价值。1.宋慈《洗冤集录》记载宋慈《洗冤集录·火死》中说:“又若被刃杀死却作火烧死者,勒仵作拾起白骨,扇去地上灰尘,于尸首下净地上用酽米醋、酒泼。若是杀死即有血入地,鲜红色。”其意思是,一个人被刀刺死后被焚尸,检验时,把尸骨捡起,扇去地上灰尘,在尸体下方地上,用酽米醋酒泼,若是被杀死的,一定有血液渗入地下,呈鲜红色。2.背景资料嘉熙二年(公元年),浙江西部遭遇大旱,颗粒无收,发生饥荒,粮价飞涨,灾害波及福建北部。宋慈时任福建剑州(今南平市)通判。宋慈了解到当地的豪强大户,不但逃避赋税,还趁天灾囤积粮食,这才使粮价飞涨。当时,宰相李宗勉奉诏南巡赈灾。他召见宋慈,听取汇报。宋慈汇报说,造成粮荒的原因除了天灾,还在于当地豪强大户囤积粮食加剧了灾难。如此下去,很容易酿成民变,应尽快动用国库存粮赈灾。李宗勉为难说,国库存粮以供应军需为先,不得擅动国库存粮救济灾民。宋慈说,隋朝时实行过一种让老百姓度过灾荒的方法,名为“济粜法”。具体做法是:把所有的人户按照贫富分为五等,一等的拿出一半存粮来救济灾民,一半以平价出售;二等的不必承担救济,只拿出存粮以平价出售;三等的自己管自己;四等的自解决一半口粮,另一半以平价购买;五等的完全接受救济。救济粮由官府负责发放,百姓根据户籍与官府发生关系,而不直接跟富人接触。李宗勉听了大喜,说,这办法好!就按这个办法做,由你负责。于是,宋慈奉命实施济法,打开富豪的粮仓,分给赤贫农户。宋慈还令富户减征佃户一半租税。宋慈的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灾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3.故事发生时间和具体破获案例南宋嘉熙二年(公元年)宋慈在福建剑州(今南平市)任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南宋初期,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这样看来,通判一职,既是州郡官的副职,而又起监察作用。时逢旱灾,宋慈出布告晓喻富户开仓赈灾,布告贴出第二日深夜,西门外一间孤零零草屋被大火烧毁,一具烧焦尸体扑倒门边,泥地上有个“田”字依稀可辨。宋慈亲临火场期查,得知茅屋主人是个泥匠,常外出打工。但有人见本地大户魏独厚的管家田七,前天来过草屋。宋慈扣拘魏田二人,衙役还从魏家搜出一把带血迹短刀。魏独厚凭借其兄为当朝宰相,十分器张,况且焦尸面目难辨,因此拒不交代问题,并称短刀是家里杀鸡狗用的,并非凶器。而死者也不见得是泥匠,宋慈思忖一会便带魏田二人到现场宋慈令衙役伏处架起干柴猛烧,火熄后即泼上米醋和酒,现场冒起一层白雾。接着,撒上一层芝麻然后,再用扫帚轻轻地扫。只见,有的芝麻轻易地被扫去,而有的仍沾在变得略带血色的地上并显露出一个倒伏着的人形来,围观者无不目瞪口呆。原来,死者是因刀伤而死的,大量出血渗入地下,血液与泥土混合呈红色。尸体被焚烧时,身上脂肪熔化入土,用火猛烤,却又从土中溢出,撒在上面的芝麻便被粘住。人们仔细观察,又见那人形左太阳穴处,芝麻粘了一片显然是刀伤后流血之处。这个被杀者垂死挣扎的身形与泥匠身材极为相似。宋慈叫来仵作验尸,刀伤创口又与魏家短刀吻合。尤令人惊讶的是,人形的右手正指着地上那个“田”字。这正是泥匠遇害时,挣扎着在地上抠出来的。田七见此情景,吓得跪在地上如实招供。原来,魏独厚见宋慈布告后,为逃避赈灾,便吩咐管家叫泥匠在他家粮仓前砌筑一堵墙,以遮断自家粮仓,蒙骗官府。他怕泥匠走漏消息,又田七放火杀人灭口。4.醋浇现形和脂肪粘芝麻的原理宋慈断案时用的是酽醋和酒,所谓“酽醋”就是浓度相对较高的醋。但是,以现在分析纯的乙酸(醋酸)和乙醇(酒精)在没有浓硫酸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要变成溶解剂乙酸乙酯是很难的。宋慈《洗冤集录》用醋泼地,见卧尸之处,浮现血迹。在《洗集录》中有种名为地窖酒醋验骨的方法,首先挖一个小坑,二尺(67cm)多深,五尺(cm)多宽,然后用火烧里边,把土全部烧红后倒上酒和醋,倒进去时高温就会产生蒸汽,这时把骨头往里一蒸,蒸的过程中骨头上原来的痕迹,包括血迹就会显现出来。那么,显现血迹的应该是醋,酒的作用是作为有机溶剂将渗骨头中的血浸提出来,以使之可以与醋反应。那么,醋的作用是什么呢?血斑污迹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出现的次数也较多。我们首先讲述清洗血斑污迹的化学方法,并分析其原理。(1)新鲜血迹。任何织物上的新鲜血迹,都可使用水洗去除。清洗时应先用干净的冷水洗,再用肥皂或洗衣粉洗。如用热水洗,不仅达不到清除的目的,还会在衣服上留下洗不掉的痕迹。(2)衣物上较陈旧的血迹。可用硼砂2份、浓度为10%的氨水1份和水20份的混合液擦,待血斑去除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陈旧渍还可以用柠檬汁加盐水来清洗(3)考究的染色丝毛织品服装上的血迹。其血迹可采用淀粉加水成糊,涂抹在血斑上,让其干燥。待全干后,将淀粉刮下,先用肥皂水洗,再用干净的清水漂,最后用醋15g兑水1L制成的醋液清洗,效果颇佳。(4)白色服装上的血斑。可用硫代硫酸钠1份加水50份稀释溶解后加热至35℃,把白色衣物浸入此热液中泡至血色消失,再用水洗涤。可见,醋对动物蛋白有溶解作用,并且人们早已经学会用醋来洗血渍了。然后,我们来看血液和血渍的成分。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酶原等),其次还有少量的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无机离子等。血液凝固的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而日久的血渍水分蒸发殆尽,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血渍的主要成分是动物性蛋白质。宋慈显现血迹的断案原理是醋与血渍中凝固了的蛋白质作用,使之溶解显现。所以,醋浇现形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就是说醋浇上了以后能跟人体的血液反应,因而能显示出血迹来。宋慈用联想方法来思考问题,他由刀杀人流血联系到血液渗入土中,由尸体焚烧联系到脂肪会融入土中,入土血液用醋浇现形,而脂肪用火又可从土中熔出,熔化脂肪又可粘上芝麻,醋浇现形后用芝麻显现人形轮廓,可进一步辨明身份,而刀伤创口痕迹又与凶器特征相关等。宋慈通过科学思维取得了可靠证据,破了这桩纵火焚尸案。现代的法医在案发现场已经不用醋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苯胺和过氧化氢,如果现场曾有血迹,那么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呈现特有的颜色反应,称联苯胺试验阳性。从现代法医学出发,这种在现场寻找血迹等的法医学检验,称为法医现场学。1.宋慈《洗冤集录》记载宋慈《洗冤集录·服毒》中说:“广南人小有争怒赖人。自服胡蔓草,一名断肠草,形如阿魏,叶长尖,条生,服三叶以上即死。干者或收藏经久作末食,亦死。”2.背景资料与具体案件淳祐四年(公元年)是宋慈在广西任提刑。这年初夏,宋慈又去各地巡察。宋慈来到广南县。广南县因地处广西直隶州之南而得名。广南县邻接广西,位于滇、桂、黔三省交界处。东接富宁县,南邻西畴县、麻栗坡县,西靠丘北县、砚山县,北界广西西林县、贵州兴义县。广南县初夏已开始热起来了。宋慈下马纳凉。突然看到路边有一处草藤,只见那草微微颤动。宋慈认得此草,称为断肠草。宋慈告诉手下,这草也称为胡蔓草,其草近人则叶动。叶片狭长尖细,开花鲜艳如火把,所以还称火把草,毒性极强。宋慈顺手摘下2叶,用手绢包好。当晚,在广南县住下。次日,有人报案,说是城南郊区有两个农夫争吵打斗,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被抓,但诉说没有动手对方就倒地死亡。被抓到县衙的农夫大呼冤枉。3.检验宋慈到现场验尸,死者身上没有发现损伤但面部发黑,口眼张,身体黑肿,考虑中毒。宋慈翻看尸体时,发现死者的衣兜里有2片草药。宋慈马上打开手绢,一比对,果然是断肠草。宋慈心中有数。宋慈马上询问被抓的农夫。农夫告知,两人旧有仇隙,经常吵闹。昨天下午两人发生口角,今早死者又来斗嘴,刚开始动手,对方就倒地不起。宋慈询问附近人,说法一致。经检查,现场没有打斗迹象。结合调查、尸体检查和现场收集到物证,宋慈认定:死者生前与乡民有仇,又斗不过仇人,就决心以死相拼。于是,自服断肠草去仇家寻衅。结果,双方刚开始交手,乡民便因药力发作倒地死亡。宋慈把这段检验写入《洗冤集录·服毒》中:“广南人小有争怒赖人,自服胡蔓草,一名断肠草,形如阿魏,叶长尖,条蔓生,服三叶以上死。干者或收藏经久,作末食亦死。”这段话意思是,因小小争吵云南一带人有的会以死来诬赖人。换句话说,有人为小小争竞,便自尽其命,打斗前就已服下毒,大多是企图诬赖他人。就是争吵后,自己服下胡蔓草死亡,这样家属就赖争吵的另一方。胡蔓草,又名断肠草。这种条蔓生毒草,新鲜时形状就像草药“阿魏”,叶长尖,服下3叶以上就会死去。晒或储存药材,磨成粉末的,服食后也可致人死亡。4.记载关于断肠草,早有记载。王充《论衡》里说:“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断肠草。人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滇人谓之火把花因其花红而性热如火也。”断肠草全身有毒,尤其叶片毒性最大。断肠草是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而死。断肠草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它喜欢生长在向阳的地方。断肠草能杀人于无形,据文献记载,当年“尝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农氏,最后就是尝了断肠草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断肠草,人误食其叶者死。”5.原理断肠草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省。生在海拔~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断肠草又名钩吻、水莽草、野葛、毒根、火把花、大炮叶、*藤、胡蔓藤、大茶药等全草有毒,根和叶(尤其嫩叶)毒性最大。春夏季叶的嫩芽毒性极强。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误服嫩芽者,立即出现中毒症状,3个嫩芽即可致死。多在进食即刻或服后30分钟发病。口腔及咽喉灼痛,以及恶心、呕吐、腹胀痛、眩晕、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四肢麻木、言语不清、烦躁不安、昏迷、抽搐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现代研究表明,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的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的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因此推测其是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使之麻痹。6.价值这个案件的价值:一是宋慈《洗冤集录介绍了断肠草为毒药;二是介绍了断肠草的外观,以便识别,避免意外中毒;三是介绍了检验用断肠草叶片进行现场比对;四是介绍了服用3叶以上新鲜断肠草叶片就可死,这是中毒死亡服用“量”的标准,后人一直沿用;五是宋慈排除打斗致死和他人投毒,最后对案件定性为自服毒,认定该案系因“小有争怒,赖人,自服胡蔓草”。宋慈这法医检验思路在当今仍有实用价值。1.宋慈《洗冤集录》记载宋慈《洗冤集录·服毒》中说:“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如无,其色鲜白。”2.案件宋慈在四任提刑官生涯中遇到服毒或怀疑服毒的案子,采取名为“银钗验毒法”的方法。那么,银钗是如何验毒的呢?所谓银钗验毒法,先用皂角水将银钗清洗干净,伸入死者的咽喉,再用纸将死者的口部密封住。一段时间后,取出死者喉中的银钗观察。如果死者体内有毒物存在,那么银钗就会变黑,而且用皂角水清洗后,银钗表面的黑色物质依然存在。如果没有毒物,银钗的颜色是白的。3.原理古代用银钗试毒也是有一定依据的,然,不会存在几百年。古代的毒物主要是砒霜,因生产技术落后,在合成砒霜时,难免会有硫化物存在。银的化学性质一般较为稳定,但和硫或硫化物极易发生化学反应。它能与砒霜所含的杂质发生反应而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从而间接地显示砒霜的存在。但银钗验尸只对砒霜(或带有硫化物的其他毒物)中毒的新鲜尸体有效。宋慈在法医学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银钗验毒法是古代传统检验手段,沿用了千年,主要用于验砒霜中毒。因为我国古代投毒多为砒霜,而且那时提纯技术落后,砒霜中常伴有少量的硫化物。这样,银钗变黑,认定中毒,其实是不纯的银钗与硫化物反应产生硫化银,而不是因为毒物本身。但是,人体内的粪便本来就含有硫化氢,尸体腐败也会产生硫化氢,因此银钗与硫化氢接触,同样会产生青黑色的硫化银,这样就不科学了,所以存在局限性。具体地说,假如尸体已经腐败,不论中毒与否,都会产生含硫化氢的腐败气体。此时用银钗验尸,硫化氢就会与银钗表层发生化学反应,在银钗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同样擦拭不去。1.宋慈《洗集录》记载宋慈《洗冤集录·病死》中说:“凡因病死者,形体赢瘦肉色萎*,口、眼多合,腹肚多陷,两眼通*,两拳微握,发髻解脱,身上或有新旧针灸疤痕,余无他故,即是因病死。”宋慈为什么要把病死的外观和针灸瘢痕等特征加以描述呢?原来,案件中有人以病死诬赖被人打死。2.背景资料淳祐八年(公元8年)。63岁的宋慈升为宝漠阁直学士,奉命巡回四路(广南东路、广南西、江南西路、荆湖南路),掌管刑狱。在巡回四路的过程中,宋慈纠正了不少错案。其中,有一桩错案发生在广南东路(今广东省)3.具体案例宋慈在广东任提刑时,遇到一个案子。甲、乙两人因为买卖发生争吵,并用扫把棍互殴,后被人拉开。几天后,原本体弱多病的乙在家中去世。乙家人想诬赖是被甲打伤致死的,便用当地的一种树皮敷在死者身上。乍看,就像棍伤一样,伤痕水洗不去。报官检验。原检官员没有认真看验,认定是被打死的。结果,甲被判入狱。宋慈巡视到此,提审了此案,并重新验尸。在验尸后,宋慈指出乙身上的伤痕是死后用榉树皮罨敷成的。4.原理宋慈是如何辨验的呢?宋慈告诉当地官员。如果伤痕是深黑色,四边青赤,散成一片,而又没有浮肿,按不硬,这就是生前用树皮罨敷成的。这是因为人活着时血脉流通,榉树皮汁的颜色从皮肤吸收而成痕的缘故。如果是死后用树皮敷的,皮肤不吸收树皮汁的颜色,则皮肤不会有扩散的青赤色,只是微有黑色,按下不坚硬,这样的伤痕就是死后罨敷出来的。这是因为人死以后血脉不通,致使榉树皮不能发挥效用的缘故。此外,宋慈提审甲,获得此案的原始情节,甲所用的是扫把棍,尸体伤痕的大小、长短也不合乎扫把棍的大小。宋慈断定乙为病死。因为尸体瘦弱,肤色萎*,口眼闭合,肚腹塌陷,两眼通*,两拳微握,发髻解脱,身上还有新旧针灸瘢痕,这些都是因病而死的显著特征。如果乙是因伤而死,则会出现骨折、皮下出血和棍棒打击的伤痕。最后,宋慈依“诸诬告人者,各反坐”的律条,即故意捏造事实控告他人,使无罪的人被判有罪,或使有轻罪的人被判重罪,控告人要按他所诬告之人的罪名受到惩罚,对乙家人判处刑罚。这个案件,要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先从伪装着手。宋慈认为,这类案件要把病与伪装区别开来。伪装皮痕迹是死后所为,被宋慈一眼看破。再从疾病着手,病人有病状和特征,伤者不可能一夜之间出现这些病症,这也是被宋慈识破其是家属伪装的原因。二是,在这个案件里,宋提到“余无他故,即是因病死。”这里“余无他故”指的是,如果不是疾病而死,那么还存在损伤程度与疾病关系的分析问题。虽然这个案件没有这种情况,但宋慈遗留下重重伏笔。5.价值法医常会遇到损伤与疾病同时并存的问题。伤病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因果关系,指外力作用于人体的健康组织、器官,破坏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的连续性、完整性,并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损伤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直接因果关系也包括损伤直接导致的后遗症、并发症。二是,诱因或辅因的间接因果关系。如损伤诱发人体内潜在性疾病明显加重,或损伤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辅助促进的作用。三是损伤与疾病之间无因果关系,但这类情况较少见。6.现代法医学检验现代法医学与宋慈所在年代有很大区别。现代法医学可以进行体解剖、病理检验,在显微镜下看生前死后损伤。还可以判断损伤时间和死亡时间。对于伤病关系,通过尸体解剖、病理检验分析疾病和损伤程度,分清病因和死因。但是,我们今天研究宋慈及《洗冤集录》,仍然感到宋慈的检验方法和思维方式迄今还有指导价值。1.宋慈《洗冤集录》记载宋慈《洗冤集录病死》中说:“冻死者,面色萎*,口内有唾沫,牙齿硬,身直,两手紧抱胸前,兼衣服单薄。检时,用酒醋洗,得少热气,则两腮红,面如芙蓉色,口有涎沫出。其涎不粘,此则冻死证。”2.案例解释宋慈在尸体检验中,发现冻死的尸体现象有其特殊性。因此,宋慈把它记载在《洗冤集录》中,并对冻死的尸斑进行专门描述,而且很形象。宋慈的描述是什么意思呢?宋慈说,冻死的人其尸斑的外观就像“芙蓉色”,颜色鲜艳。芙蓉,锦葵科植物,花美丽,多粉红色,到夜间变深红色。该花多为清晨和上午初开时花冠洁白,并逐渐转变为粉红色,午后至傍晚凋谢时变为深红色。因花朵一日三变其色,故名醉芙蓉、三醉花,又名三醉芙蓉,是稀有的名贵品种。清代《花镜》(公元年)里明确记载有醉芙蓉,说明我国栽培此花有多年以上的历史。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载有醉芙蓉“颜色不定,一日三换,又称三醉”,并赋诗:“人家尽种芙蓉树,临水枝枝映晓妆。”年3.原理与价值宋慈把冻死的尸斑用“芙蓉色”比喻是有特殊意义的。因宋慈观察到,冻死者开始检验时“面色萎*”,“得少热气”时出现“两腮红,面如芙蓉色”。这和芙蓉花早上白或粉红,下午、晚上变大红一样,因此用“芙蓉色”来形容冻死斑再恰当不过。冻死是全身性受到低温损害的结果。寒冷能使人体的产热量增加,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或人为的方法得以维持恒温但若超过这一限度,由于体温持续下降,可引起全身功能障碍而死,这就是冻死。冻死的尸体上还可见到其他法医学尸体改变。一是冻伤:人体局部组织因低温导致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低温所致体表局部损伤。较长时间暴露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人体产热中枢调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物质代谢与生理功能等引起的死亡称为冻死。二是反常脱衣现象:冻死尸体表征之一。冻死者死前反而脱去衣服、鞋袜,全身裸露,或将衣服翻起,暴露胸腹部,或仅穿内衣裤,称为反常脱衣现象,可能为体温调节中枢麻痹,有幻觉热感即“反常热感觉”。需注意与抢劫或强奸杀人案相鉴别。三是维斯涅夫斯基斑:冻死者因胃黏膜糜烂,其下有弥漫性斑点状出血,沿血管排列,呈暗红、红褐或深褐色。这种胃黏膜下出血斑称为维斯涅夫斯基,是冻死尸体有价值的征象。由于低温下腹腔神经使胃肠血管痉挛、扩张、通透性改变,毛细血管会出现应激性出血。但最主要的还是尸斑外观、现代法医学在描述冻死尸体尸斑是用鲜红色或淡红色比喻,只讲其颜色特征,并没有把其变化的特性描述出来,可见宋慈对冻死尸体研究之深入不得不令人佩服。(图片与内容无关)原文载《《洗冤集录》今释:法医检验原理与案例》,*瑞亭、陈新由编著,科学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P;P-;P-;P-。整理: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直属分局)“不念,不往”“诗心竹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洗冤集录卷之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