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过去,这一年,新冠疫情突降,非瘟也依然还在,玉米价格一路上涨,饲料终于进入无抗时代,对养殖行业而言,挑战前所未有,但机会也一直都在。10大关键词,盘点这难忘的。
新冠
年1月下旬,受国内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采取限行、封路等强制措施和手段,来防控疫情扩散。交通的阻断,导致生猪、(种)雏苗、禽蛋、饲料、兽药、疫苗、器械及其他生产生活相关物资的调运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外屠宰场开工受限,活禽交易市场关闭,也导致畜禽无法正常产销,给养殖业带来重创。其中尤其以禽业受到影响最显著,据禽业协会初步测算,从疫情暴发到3月15日,我国家禽产业主要品种,仅饲养环节就损失了多亿元。
1月30日,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维护“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
饲料无抗时代
农业农村部去年发布第号公告,要求"自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使用至年12月31日"。今年6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号公告,要求8月1日起自配料时不得添加农业农村部允许在商品饲料中使用的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以外的兽药。年下半年起,我国正式进入饲料无抗时代,这也是大势所趋。
“禁抗”、“替抗”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改善饲料配方,使用抗生素替代品等举措,更需要良好的饲养环境、精细的饲料管理等方面配合,目前行业尚未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而在目前非瘟未去和饲料原料价格普涨的背景下,对饲料企业、养殖企业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生猪复产
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生猪生产恢复目标:确保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年恢复正常。
今年以来,受政策大力扶持及猪价高位的影响,市场复产积极性高企,尤其是规模猪场,生猪市场产能快速回升,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8%,同比增长31.2%,已连续6个月正增长;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29.8%,已连续5个月正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环比数据推算,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超过万头、生猪存栏超过4亿头,生猪产能已恢复到年底的90%以上。已有23个省份已提前完成产能恢复任务目标,全国生猪存栏最迟至明年上半年就会恢复到常年水平。这也意味着,“年底前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任务已提前完成。
中南区生猪禁调
为加强生猪调运管理,稳步推进“调猪”向“运肉”转变,中南六省(区)于年11月30日起,全面禁止非中南区的生猪(种猪、仔猪除外)调入中南区,中南区内原则上不进行生猪(种猪、仔猪除外)跨省(区)调运。但经向输出地、输入地农业农村部门备案,生猪“点对点”调运依然可行。“点对点”调运的直线距离,原则上不超过公里。
此后,广东省发文,明确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养殖企业因调运距离较远,自年11月30日起,肥猪不能调入广东省,其原有供粤生猪“点对点”调运备案企业名单取消,不再有效。
从长远看,实施区域禁调令是势在必行,中南区只是第一个实施,预计其他区域也会陆续跟进,促使大型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猪期货
年4月24日,证监会正式批复生猪期货的挂牌交易。12月11日,证监会发布通知,生猪期货将于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作为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正式挂牌交易显然对生猪行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生猪期货可以为生猪行业经营者提供一种有效对冲市场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管理工具,也为生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理论上,生猪期货可以帮助养殖企业及个人通过期货价格预判未来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并相应调整养殖规模和生产结构,也有望带动现货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平滑猪周期,但最终效果如何,还需时间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生猪期货的上市,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也更利于规模养殖企业的发展。
储备肉投放
12月30日,年内最后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规模2万吨,这是今年以来第38批投放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年内累计投放量达到67万吨。
从储备肉投放规模看,是创纪录的一年,而且,今年投放的中央储备冻猪肉绝大部分都是来自进口冻猪肉,国产储备肉占比非常少。同时,今年我国猪肉进口量超过万吨,也是创纪录的一年,初步推算,20%以上的进口猪肉被作为储备肉投放。
从今年储备肉的投放节奏来看,储备肉的投放已成为常态,全年仅10月和11月份无储备肉投放,其余10个月中有7个月月内投放次数超过4次,几乎是周周投放。随着储备肉的常态化投放,其对猪价走势的影响也明显弱化。
疯狂的玉米
年,玉米价格一涨到底,市场情绪也是持续高涨,是今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