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彭荆风来自生活的文思序穿透瓦房的阳光
TUhjnbcbe - 2020/12/31 14:21:00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年出生,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来自生活的文思

——序《穿透瓦房的阳光》

彭荆风

如今活跃于云南或中国文坛的昭通作家们,多数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完成中学或大学学业后,又回到农村工作过较长时间,也就对农村的人事既熟悉又有感情,能较敏锐地发现题材,并以他们娴熟、朴实的叙事方式,把读者引入他们所营造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人物个性的艺术意境中去。即使是远离乌蒙山系的读者,也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大山深处的人们,在不同事件中的喜悦、痛苦、呻吟。

这长久在农村生活中积聚的雄厚文学底气,是那些长久龟缩于斗室,只能迷恋蝇营狗苟的“作家”们所难以比拟的。

沈洋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描绘滇东北大地的年轻作家。他的文笔朴实,感情真挚,更没有时下某些人以暴力、凶杀、淫乱猥亵情节来取悦读者的恶劣文风。他是以他所熟悉的生活来构思他具有独特情调的作品。这也是我读了他这本《穿透瓦房的阳光》小说集后的鲜明印象。

他这些小说多是按照中篇的体裁来写作,而中篇的基本要求又必须是具有较动人的情节和完整的故事。故事与情节的合理发展又必须围绕着主要人物来展开。沈洋是深明此理的,他每篇小说都着力塑造了一两个主要人物,例如那满怀美好希望进城打工,想成为一个城里人,却不幸沦为二奶的凤凰;那为了解开父母爱情悲剧而四处寻访的“我”;那为了完成初恋的意愿而不惜作出巨大牺牲的绍玲;那技艺高超却处境可怜的理发师;那被苦难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的周琼;那满怀孝心还被同村亲友岐视侮辱的荞花;那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山村教师吴立山……并以这些人物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如今的滇东北农村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幸与不幸。如果不是熟悉农村,不对这些乡村父老兄妹具有深厚感情,是不可能写出这么多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的。

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优点是能够给作者较多篇幅从容叙事、塑造人物、描绘场景,这当然得掌握有较丰富的素材,不然就会流于空泛。沈洋和昭通的一些小说作家更喜欢写中篇,也表明他们掌握的素材较多,袖长才能善舞。沈洋也确实给我们写出了不少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质量的中篇,如那满含凄楚的《爱情之书》、写尽了弱女子不幸的《立碑》、那由万千爱心组成的《穿透瓦房的阳光》等篇章都令人读后长久感叹。

要写好中篇小说除了要熟悉所写的生活外,还得注意故事的布局,情节的合理安排,人物个性才能突出,引人入胜;写作中还可以借鉴短篇小说应有的简练,以及细节、悬念的设置;如果能多写些这种可以锤炼自己艺术表现力的短篇,在叙事过程中就会多有些神来之笔。

沈洋还年轻,冲击力正强,在写作的同时如能更用心研读文学经典,并广泛增加知识面,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汲取能力,我想,他在小说的写作上还会有新的突破。多出作品,特别是多出精品,应该是我们每个作家不懈的追求。从沈洋的生活基础和创作实力来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不太难。

这也是我的真诚祝愿!

注:《穿透瓦房的阳光》(又名《包裹》,字),发表于年第2期《四川文学》头条,后改编为同名电影,入围第35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像奖”、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获评为国家教育部和广电总局第30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央视六频道首播,分别在全国31个省市举行了首映礼,全国所高校同步展映。

《来自生活的文思》原载年6月4日《云南日报》花潮副刊,收入《来自“深扎”第一线的报告》。

主办

01

推送新人佳作温暖文学故乡

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荆风来自生活的文思序穿透瓦房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