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在拉萨太阳山下用牛粪烤土豆的时候,在几近无草的的山坡上,看到了一株紫白相间花朵为圆形的花,在山风中婀娜摇曳,清新脱俗中又有着几分妖艳妩媚,甚是招人喜爱,于想把它移到住所,拿起小铁锹挖了好一会,但它发达的根系紧紧地扎入碎石之中,万般无奈,只好作罢,用土将其裸露的根系覆盖,浇了半瓶农夫山泉后,失望而归。
当时无知,当我知道这种花就是传说中的狼毒花时,金庸武侠小说里那种满身长刺却无比美丽的“绝情花”开始在我脑海闪现,而在西藏,这种异常美丽而有毒的花被称作“狼毒花”,同时它也有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名字——“断肠草”。它在藏地较为常见,因其含有毒性,若不慎食之,严重可致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让藏区经书、典籍等纸质书籍保存千年而不腐成为了可能。
故事得从文成公主进藏谈起。在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发明造纸术数百年后的公元年,文成公主离开长安,踏上进藏的路途,她除了携带大量的金银珠宝,更多的是各类手工匠人和汉地先进的工艺技术。作为中原对藏区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输血,在内地传承了几个世纪之久已日趋成熟的造纸术就这样进入藏地。
然而,让汉地的造纸工匠意想不到的是汉地的造纸技术在藏地“水土不服”:汉地造纸多用稻草、竹子、渔网,而在高原上无法大量找到这些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一小部分这样的原材料造出来的纸太过柔软,不适合藏文化中用硬笔书写的习惯。
如何在藏地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造纸的新材料,并使得造出的纸张能够适应硬笔书写?这样的纸在造纸工匠们经过长达数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实践后,终于被成功地造了出来,在这9年里,工匠们在万千次的试验中找到了造纸原料,并在藏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造纸工艺。
对此,《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明确记载:“吐蕃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名闻天下的狼毒纸,也被称为藏纸,它的得名,源于这些造纸工匠在雪域高原上寻找到独特的造纸原料:狼毒花。
能够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材料是狼毒花的根。一张规格为*50厘米的藏纸需要大约25斤新鲜根,经过泡洗、锤捣、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揭纸等工序。
因其狼毒花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而越发达的根系,其毒性也越大,用这种特殊的材料经多道工序而造成的藏纸仍然是“有毒的纸”,所以具有了不怕虫蛀鼠咬不易撕破等特点,再加上高原天气干燥缺氧,狼毒纸还具备了防潮防腐的特点,使得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可以完好地保存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这种材料本身具有的毒性会使刚开始做狼毒纸的人的身体上出现过敏、长痘等病症,而那些长期从事藏纸制造的人,手上更是会出现皮肤溃烂,关节变形等,即便这样,这门独特技术的从业者秉承匠人精神代代相传,使这古老的造纸艺术经千年不失,至今依然在藏地流传,时至今日,珍贵的藏纸依然主要被用于印刷佛经。
在布达拉宫、大昭寺、札什伦布寺等处收藏的各类记载着微言大义佛法智慧的经卷典籍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在藏传佛教三大印经中心之首的德格印经院里,印刷一般的普及性经书,使用内地生产的普通纸张,而印刷重要的高品质经书,就一定要用手工制作的狼毒纸。
早在十多年前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纸,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几乎全部遵循几百年来的传统做法,没有依靠现代化工艺,每道工序坚持用手工,从事这一古老造纸艺术的工匠们坚信,由他们造出的藏纸被用于印刷佛经会给他们带来福报,而藏民族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在这最圣洁的藏纸上流淌着……
你为“西藏味道”的粉丝
分享一段你和西藏的故事
我会为你寄一张
由我本人拍摄印制的明信片
在拉萨邮局盖一个特别的纪念邮戳
带着我和“西藏味道”众多粉丝的祝福
寄给有故事的你
初次见面,相互了解一下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西藏梦,让旺才知道你喜欢的口味,才能为你投其所好!动动小指头,选出你期待的内容;如果都不喜欢,就请在后台留言告知哟!
希望今天的推文,是你想要的西藏味道
欢迎留言分享你从本文中感受到的生活味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