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平博雅集第26期ldquo清末
TUhjnbcbe - 2020/12/12 10:00:00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http://m.39.net/pf/bdfyy/
碑帖融合

本期平博雅集陆续为大家奉上

“清末民国的那些腕们”

系列馆藏书画作品欣赏

这一期

带领大家一起欣赏

“碑帖融合先导者”

——馆藏曾熙的书法作品

曾熙(~),字季子、嗣元、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土,官兵部主事。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年始于上海鬻字,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墓志》等,为海派书画领军人物。

他的书法造诣极深,康有为将他的八分书与何绍基并提,沈曾植、陈三立、谭延闿、胡光炜、马宗霍等书法名家均有很高评价。晚年兼学绘画,倡"书画同源"之说。

书画界名声显赫,与吴昌硕、李瑞清、*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与李瑞清、沈曾植、吴昌硕并称"民初四家"。张大千、谢彬、康和声、萧迁、马宗霍皆出其门下。

▲民国五年曾熙楷书七言联

释文:关东应运繇亭长,道上扈行从武皇。

款识:慤盦仁兄法家正之,太傅书□右军所临惟戎□表尚见笔法耳。丙辰春分前二日子缉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

▲民国九年曾熙集夏承碑五言联

释文:临风幕列子,纵惠有王良。

款识:冠群仁兄法家正之集夏承碑字,庚申二月曾熙。钤朱文方印“曾熙之印”“农髯”。

▲民国九年曾熙楷书六言联

释文:坐与兰石为友,翔乎霄汉之间。

款识:莲士仁兄法家正之,庚申清明后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

▲民国十年曾熙楷书五言联

释文:坚白会所祖,阴阳传为书。

款识:辛酉二月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六十后所作书”“农髯”。

▲民国十年曾熙隶书五言联

释文:官除百六掾,书宝十三行。

款识:少槎仁兄法家正之,辛酉正月曾熙。钤朱文方印“曾熙之印”“农髯”。

▲民国曾熙楷书五言联

释文:文章资世用,礼乐为国尊。

款识:岵瞻仁兄法家正之,农髯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

晚清书坛,崇尚厚重、大气、古拙的南北朝碑刻书法开始盛行,业界称之为碑派。其中,康有为便是碑派书法家的代表人物。碑派在书坛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以飘逸、潇洒、妍美著称的法帖作为历史上相沿已久的取法对象,依然在晚清发挥着重要作用,碑帖之争盛极一时。

书法大家们开始探究和摸索全新的创作方式,曾熙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他曾提出“南北书派纯属一管之见,不足登大雅之堂。书法的演变要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南北书派截然不同的结论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书法之间南北书风的交流十分频繁,自然不能一概而论。”曾熙、李瑞清以帖补碑,显示碑帖合流乃晚清民国书坛创作的主流风气。

曾熙对于书法的认识、理解也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可从以下馆藏的几幅作品中窥见一二。

▲民国曾熙楷书轴

释文:鬻熊为文王师楚之文学实为周京之袓爰暨战国屈骚发音风雅再掁宋玉邹枚之徒联鏕并起。

款识:冠群仁兄法正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长方闲印“闲居玩古不交当也”。

▲民国十五年曾熙隶书轴

释文:分书至中郎变化极矣,然奇不伤正□,不病骨且能使性情流露磅礴于窗下六神矣。

款识:清澄仁兄法家正之,丙寅初冬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

▲民国十七年曾熙隶书轴

释文:程穆倩与戴本孝同以焦墨渴笔写山水,程豪迈而戴谨愙各写其性耳。

款识:宾文仁兄法家正之,戊辰十月农髯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

▲民国十八年曾熙隶书轴

释文:秦变周篆,化曲为直,遂生隶书,汉初沿之,凡造铜器及刻印玺,边疆立石多用隶,盖佐书所为也八分沿而生士大夫之书至东汉而盛,至中郎而极,魏晋亦师中郎然风骨已靡。

款识:继□仁兄法家正之,己巳二月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

▲民国曾熙临金文轴

释文:隹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王在周,客新宫。王延正师氏。王乎师朕易师遽贝。

款识:临师遽敦,冠群仁兄正之,曾熙。钤朱文方印“农髯”。

曾熙年少时即深研碑学,形成了笔画规矩,间架妥帖的书风。到了中期,久而久之就形成圆融畅达的风格,仍以习魏碑为主。到了晚年,书法更益精湛。曾熙晚年的书法历程主要是在上海定居的15年,从56岁移居上海到70岁逝世,这期间他的书法风格由中期的圆融畅达走向成熟化、综合化。有汉魏六朝的古雅,有北魏的雄健遒丽不见火气,还有南帖之流美而绝浮华恬媚,其风格融会贯通,勾通南北。

曾熙一生执着于碑学研究,集众碑帖精华于一身。结合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风格。

以下馆藏的几件曾熙的书法作品内容都取自北魏碑刻,以行书、楷书为主。行书下笔坚实俅厚,力重势稳,楷书结字布局公正妥帖,总体呈现一种端庄静穆、一丝不苟的夫子神态。

▲民国曾熙楷书轴

释文: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迥,屯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

款识:文石仁兄法家正之,农髯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农髯”。

出自《石门铭》《石门铭》是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年)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王远撰文并书丹、武阿仁凿字,属楷书书法作品。《石门铭》是"石门十三品"之一,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废置已久的褒斜道之事。它与《石门颂》有一脉相承之渊源,但结体更为开阖瑰奇,线条更为流畅跌宕,气势更为激荡奔放,笔墨飞舞,意气风发,恣情挥洒。其结字奇纵,字势飞逸,纵敛随心,顿不停留,挫不迟疑,一泻而下,势不可止,超俗脱凡,仙姿神态,跃然其间。

▲清末民国曾熙楷书魏碑轴

释文: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以清洁。

释文:光三仁兄法家正之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

▲民国曾熙楷书装竹骨折扇

释文: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已清洁。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汤寇将军、蒲坂令。所谓话华盖相晖,容光照世。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雅性高奇,识量冲远。解褐中书侍郎。

款识:北朝碑志多系能脱化篆分惟此石一洗习气。冠群仁兄法家正临曾熙。钤朱文方印“农髯”。

▲民国曾熙行书竹骨折扇

释文: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坂令。

款识:光三仁兄法家正之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朱文方印“子缉”。

▲民国曾熙楷书折扇页

释文: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坂令。所谓华盖相晖。

款识:以董笔亭墨法写□□别有新趣,冠群仁兄法家雅正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

▲民国十二年曾熙故家乔木图、楷书合装竹骨折扇

释文: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坂令。所谓华盖相晖,荣光照世。

款识:墨陈则黑而光,少逊□道光时□尚发光。佩仁我兄法家正之,农髯熙再临□。钤白文方印“曾熙私印”。

款识:故家乔木。癸亥立秋后三日大风折木屋瓦皆飞惟乔木巍然不惊,盖其盘根错节历年已久自异凡材写此奉。佩仁我兄法家正之熙。钤朱文方印“髯公”。

▲民国曾熙花卉行书合装折扇页

释文: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坂令。所谓华盖相晖,荣光照世。君禀纯精之德,含五行之秀气。

款识:冠群仁兄雅正熙。钤朱文方印“曾熙私印”。

款识:三十年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斜,断桥荒藓无人问,颜色于今似杏花。八大题画朱梅诗。冠群仁兄法家正之熙。钤朱文方印“曾熙私印”。

出自《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张玄墓志铭》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好评。

▲民国曾熙楷书折扇页

释文:挂冠辞阙,杖剑归乡,虎步方州,翘心日角。孝庄统历,摄履还朝。帝嘉乃功,用优勋赏封泰平县开(国)子。

款识:冠群仁兄法正曾熙。钤白文方印“曾熙之印”。

出自《敬使君碑》

又名《敬显隽修神静寺碑》、《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显俊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之碑”。此碑书法婉雅朴厚,间有与《张黑女墓志》相契合者,为著名北碑之一。碑文长达二千五百余字,可谓洋洋大观,且无漫漶,刻工极为精严,颇能传达原书笔意。该碑刻,书法婉雅朴厚,古气磅礴,上承魏体之精华,下开唐楷之先声,堪为欧褚前驱,是书法艺术由魏碑向唐楷转型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对后面的唐楷的形成影响极大。

监制:戈敏

审核:秦晓杰

编辑:刘艳霞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博雅集第26期ldquo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