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作为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技术员的陆世钧去日本进修,市面上皮薄个小的小型西瓜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彼时,浙蜜1号、京欣1号等中型西瓜在上海盛行,而小型西瓜刚刚起步,仅有日本早春红玉一枝独秀。陆世钧下定决心,要研发出一款适合本土市场的小型瓜品种,掌握种源这一农业“芯片”。
作为一种效益显著的经济作物,西瓜市场一向很热闹。在上海,“南汇”“金山小皇冠”“嘉定双鲜”等“一区一品”趋势逐步明晰,还有黑津、美都等众多品种,丰富着夏日解暑选择。不过,打造地区品牌,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受市场诸多波动因子的影响,从种源、生产到销售,每一步都是闯关,经历着挫折、困惑以及思考。“金山小皇冠”的发展之路,正是典型的案例。
??选育:上万次尝试结硕果?
上海市民对西瓜的需求一向旺盛,科研人员探索种源的脚步从未停止。
上世纪90年代,陆世钧初出茅庐,敏锐地察觉到未来消费的趋势。“那时国内两三代人组成大家庭,买一个中型西瓜正合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家庭结构将朝着日本的方向演变,即趋于小型化,由此带来西瓜消费的变化。”他决定,要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形成错位竞争,聚焦黄瓤小型瓜品种,打造西瓜行业的种源“芯片”。
陆世钧利用周末时间开展育种研究,开玩笑地自称为“星期天工程师”。他搜集了国外的商品型品种作为选育父本和母本的资源,用这50余份种子开启一代又一代的试验。虽然成功比例看似高达1/50,但是随着对商业品种分离、纯化的推进,一代又一代后代株系的数量剧增,就像大海捞针一般,在“炸弹式”碎片里寻找配制品种的那2个最佳株系。
“我当时在金山张堰承包了大约1亩地,按照每亩株苗计算,一藤两蔓就是个瓜。每次成熟后,都要称重、拍照、测量和试吃。”六年时间里,经历反反复复上万次试验,甚至“试吃到不想再吃”,最终幸运地迎来了小皇冠的诞生。
这只是第一步,与粮食作物保底收购不同,西瓜作为经济作物,农户种植更多遵循市场化思路,种植面积、市场欢迎度等都是影响因子。对于新品种来说,在没有政策补贴且市场已有主导品种的情况下,推广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年,陆世钧在金山张堰镇找到一家个体瓜农,自费元承包一个大棚,请农户帮忙合作种植1茬。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约定西瓜销售收入全归瓜农,即使最后一个都卖不出去,也由他进行托底。按照当时市场均价折算,约为元/亩,对当时的他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小皇冠的首次亮相,是在当年金山的一场农产品交易会上。“瓜农带着几大筐的小皇冠去展销,有人过来询问价格,得知要2元钱一斤的时候,都觉得很离谱,整个上午没有卖出去一个瓜。”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瓜农现场把西瓜切开,邀请他人先品尝,细腻独特的口感,让不少人接受了产品的高价,现场几乎销售一空。“这也让瓜农意识到,好的东西不愁卖,愿意继续种下去。”
??推广:多方合力提升知名度
上海农科院研发的哈密瓜新品种“金蜜一号”,业内人士对其赞誉有加。遗憾的是,它并未在金山区成功推广。原因在于,农户们不敢种植。“在没有订单、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大家很难下定决心去尝试。而这第一步,一定要有大农户迈出,不能指望市场先下订单。只有在先行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后,才会有人跟进。”金山区农技中心副主任蒋雪君告诉记者。
“金山小皇冠”也遭遇过这样的烦恼。与“南汇”一样,它遵循着严格的种植要求,比如,一藤一瓜的栽培方式,至少五年轮种一次,即五亩地养一亩瓜;采用有机肥、人工授粉、蜜蜂授粉等绿色优质栽培技术等等,造就了产品独特的口感。不过,由于它是小果型,亩产仅有的一半,直接影响了瓜农们的种植热情。
最初,陆世钧以张堰镇为根据地,依托合伙人的种子种苗公司,希望以公司的形式来推广小皇冠西瓜,但局面始终难以打开,仅有十几亩种植面积,在小范围内口口相传。直到年底,陆世钧接触到金山一家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并开展合作,种植面积一度达到几百多亩。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双方合作仅维持了一年时间,小皇冠的名气却慢慢传播开来。
在这期间,金山区农技中心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