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又称祠庙,是汉民族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程与优良传统,是家族的圣殿、宗族的象征。其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呵护最精心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对于凝聚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促进作用。
常氏祠堂碑记山东菏泽定陶区半堤镇大常庄的常氏祠堂就是民间祠堂的代表!是研究中国姓氏族系的重要依据,也是家风传承的见证和依据!
创建常氏祠堂碑记:
礼有之,君子浖营宫室宗庙为先,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宗之德寔有所不能忘者,此立庙奉祀之所由昉也。兹不曰庙而曰祀堂也。而立宗庙之制古有定式,而士庶之家兮有所不得为者故,不曰庙而曰祀堂也。粤稽常氏,其原籍棣山右洪洞,自明永乐间櫏于陶之东北荆城乡,世业耕读,代有闻人,迄今四百余年矣!族姓繁衍,支分派别,谱再绪而厘定,系画一而分明,昭穆之序,秩然不紊,崴贡生茂年公于绪谱之余,每以宗祀未修不能祗荐崴事为憾,諀之族众佥歆建立祠堂,以崇禋祀,奈兵燹迭起,饥馑荐臻,流离失所,村落邱墟,虽建议而不果耳!民国五年,始有占甲鳯仪等诸公,念先人立遗意,敢一本之孝思,不辞艰矩,庇材鸠工,不数月而告竣。堂列三楹,中置大龛一座,上自始迁祖以及高曾祖,祢皆修木主荣,先宗祏下,则并列神牌,奉祀吉蠲为饎,是用孝享,骏奔走执,豆笾子孙兄弟雍又肃上一堂,之恍若家人晏乐之常懿欤。休哉!卽榀之百代而上百代而下,祖祖孙孙如一日事也,不诚事死如生事亾如存哉,是堂也,建于庄之艮方南向,古堤霻秀锺毓,北临大河,水抱沙环,西则人烟之所,鲾辏东,则龙盘虎踞,屹如山立,形势之盛无过于此!所谓地灵者,人杰者地亦霻也!堂旣成,乞记于予,以感常氏诸公好友之诚,不敢以不文辞传!有之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尊祖故,敬宗敬宗故,壮族壮族故,宗庙严常氏之此举也,一家之政卽治天下之政也,尊贒之义,亲亲之仁,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序,推而广之,移风易俗之道,基此矣!而讵止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云尔哉!
清崴贡生候补训导牛尔勷顼首拜撰,儒士牛启佑沭手敬书,民国八年崴次己未四月浣谷旦!
尚春于公元二零一八戊戌年一月十九日撰抄
定陶区常氏家族史记:
定陶地处鲁西南,黄淮冲迹大平原上,古称陶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夙有华夏文化摇蓝之称。上古时期为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因尧又叫尧唐氏,遂得名陶丘,尧、舜时期为古陶国,夏商为三翮国!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公元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县,历史上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二次置军,延续至.4.29,后撤县、改为定陶区。
古定陶在东汉时又改为济阴郡。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逝后葬于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大明建朝后,为发展生产,安定民心,攻固政权!决定“屯兵、屯田、移民”,开垦荒地,鼓励生产、繁衍生息。
定陶常氏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鸹窝等地迁定陶。始祖常有才(配焦氏,应为二世、山西应有记载),自山西迁居于半截堤以西,一里处安家,在此耕种、繁衍生息,后以姓氏起名为,村周有田百余顷、村前有半啦堤!村后有大沙丘!以种植花生、杏、西瓜为生!育有四子
立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
立碑人:常占甲、常風儀
一九五一年重修、续谱人:常福甲、常丕成
(贸)、常风其
一九八一年重续家谱,续谱人:常丕宇、常風其等
一九九八年重续家谱,续谱人:常丕宇、常兴尧、常兴祥等人
二0一三年续谱祭祖人:常丕宇、常尚春等
历经多次(己知四次)续修,常氏族谱门次清晰,支脉有序,长幼井然!常氏家室渊源流长!英才辈出,历代兴旺!和睦相处、治家有方!克勤克俭、惟读惟种!子孝孙贤、以忠以信!格守本份、孝悌为先!受人尊重、适逢盛世!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族门兴旺、人丁剧增!常氏族人分布全区八个自然村!己达千人之余!常氏子孙,人才荟萃,所成者甚多,工、商、兵、学、医、政者辈出!服务与社会各界!可谓名门旺族!声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