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医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他的弟弟因性格暴躁,在夏季劳累过度,又受到热邪侵袭,突然发作左胁疼痛。皮肤上出现一片红疹,如碗口大小,还伴有三五点的水疱疮。脉象弦数,夜间疼痛比白天更为剧烈。初诊时,医生按照肝经郁火进行治疗,开出了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等中药,但病情却愈发严重。医生又加用了青黛、胆草,然而那一夜,患者的痛苦无法形容,叫喊声震动了四邻。次日早晨观察病情,发现红疹已经扩散到半身,水疱疮也增至数百。根据孙一奎的描述,这显然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病例。孙一奎深感困惑,于是向他的老师黄古潭先生求教。黄古潭先生仔细审视后,笑着说:“你的诊断是正确的,但是制药和处方还需要改进。”他建议改用大瓜蒌一枚,连皮一起捣烂,再加入甘草、红花,煎成一剂药。令人惊讶的是,服用这一剂药后,患者的病情迅速好转。多年来,孙一奎一直使用“瓜蒌甘草红花汤”来治疗带状疱疹,多数患者在一至两周内即可见效。这个经验处方不仅展现了中医的神奇疗效,也彰显了孙一奎和黄古潭先生的高超医术和深厚医德。
带状疱疹,这个常见的皮肤病,常常出现在胁、肋等足厥阴肝经的部位。患者会感到焮红灼热,痛如针刺刀割。中医理论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而这种病因为患者“性多暴躁”,再加上受热,所以从肝经郁火来治疗应该是很合适的。然而,黄古潭提醒我们,肝火是最为横行的五脏之火,对于肝阴肝血不亏的患者,使用这种方法自然是可行的。但如果是肝阴肝血亏虚的患者,使用苦寒直折的苦药或是升散、香燥的药品,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他指出瓜蒌甘草红花汤是治疗此病的一个良方。瓜蒌甘草红花汤的主药是瓜蒌,其性味甘寒,不仅能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还有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的功效。《药性类明》更是指出,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然而,大量使用瓜蒌可能会导致腹泻,因此需要用甘草来甘缓和中,同时也能调和瓜蒌的寒性。少量的红花则能入络行瘀。这三味药虽然不多,但它们配合得相当周到,因此疗效显著。
这里讨论了中医治疗的疗效问题,指出辨证不确和方药使用不当均会影响疗效。对于肝经郁火的治疗,苦寒、甘寒之药各有其适用情况,这需要医生洞悉病理,精细用药。
在年的一个仲夏之日,一位患者因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前来就诊。据患者描述,疾病已经持续了三天,虽然尝试过中药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患者的左胁下和腰部不断有疱疹涌现,疼痛难忍。医生秦阅览了患者的前医处方,发现与龙胆泻肝汤相似,但并未完全对症。秦医生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一个与众不同的治疗方案。他选用了瓜蒌、红花,以及生甘草作为主要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常见的中药材,但搭配起来却能发挥出奇妙的疗效。几天后,患者打来电话,激动地告知秦医生,服药后的当晚,疼痛就有了明显的减轻,他得以安稳入睡。患者坚持服用了四剂中药后,缠腰火丹终于痊愈。这个成功的案例显示了秦医生高超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他所用的方子正是源自孙一奎的智慧。在此,我们将这个方子附录于此,希望能为其他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秦医生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一个与众不同的治疗方案。他选用了瓜蒌、红花,以及生甘草作为主要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常见的中药材,但搭配起来却能发挥出奇妙的疗效。几天后,患者打来电话,激动地告知秦医生,服药后的当晚,疼痛就有了明显的减轻,他得以安稳入睡。患者坚持服用了四剂中药后,缠腰火丹终于痊愈。这个成功的案例显示了秦医生高超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他所用的方子正是源自孙一奎的智慧。在此,我们将这个方子附录于此,希望能为其他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