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食色性也。在中国,饮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非吃不可。
吃吃喝喝,包容了国人的喜怒哀乐,联系了千千万万的人际往来。
推杯换盏之际,觥筹交错之余,难办的事就搞定了,吃喝的魔力实在太大!
对以吃著称的广东人而言,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带腿的除了桌椅板凳,都可以吃。
饮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历史、现实、思维、观念、语言、习惯等各个层次。
外国人想学中国话,那得吃苦头。
苦就苦在,他始终吃不准这个“吃里扒外”究竟是怎么个吃法,最后只能囫囵吞枣,学成了大舌头。
个别老外中文说得贼溜,尤其很多老外说重庆方言,国人听了大吃一惊。
恋爱中的男女,见到另一半吃别人豆腐,先是吃惊,接着吃醋,等到两个人如胶似漆,就恨不得一口把对方吃掉,等到最后结为夫妇,就吃下了定心丸。
两口子过日子,有的吃软饭,不仅吃得消,还吃得住,有的吃,就从不说难吃,这吃相确实可以。
下象棋的时候,吃车吃马吃士之余,就连将帅也被吃掉了,所以称之为吃败仗。
现实生活比象棋复杂,就怕有吃里扒外的东西,暗地里使绊子,吃你的饭还砸你的锅。
名利场上,吃瘪之后,君子溜之大吉,口称“老子就是不吃那一套”,明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者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虽然大家都知道,不过都在混口饭吃,都是“自食其果”罢了,要不然咋还吃不了兜着走。
有些人吃得开,吃老本也能扛下去,好吃懒做照样活得很滋润。
如果工作干起来费劲,有人会说吃力,人手不够还吃紧,干不出效益被开了,那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中国有句老话,吃亏是福,不过这哑巴亏还是少吃为妙。
尤其是吃大锅饭的时候,总有人好吃懒做混日子,软硬不吃的也大有人在。
这个世界赢者通吃,大鱼吃小鱼,不怕坐吃山空,甚至黑吃黑、吃独食,最后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
有人说,饮食文化的研究,不应该在厨房里面下功夫,而是应该从汉语中入手。
饮食文化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和心理结构之中,我们的嘴巴除了吃饭,说话,呼吸之外,他有一个大的作用,那就是通往世界的窗口,感知你存在的主要渠道。
吃吃喝喝,还吃喝出礼仪规矩来了,男人吃饭如虎,可以狼吞虎咽,女人吃饭如数,得一点一点来,快了猛了就不像话了。
还有人警告,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一个唾沫一个钉,要为自己的话负责人,就怕成为“呈堂证供”。
也有人说,常吃菜要吃心,听话要听音,你得知道对方到底想干啥,沟通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切忌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儿——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些年纪大的人不听劝,就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呛得小辈一愣一愣。
有些小辈会反驳,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气得长辈吹胡子瞪眼睛。
这些都没有“吃透”做人与沟通的艺术,吃辣的送海椒,吃甜的送蛋糕,你得会投其所好,至少可以对症下药。
也有人说起了歪歪理,能吃的能干,难道是下苦力的都吃得了苦中苦?还是吃的饭量比别人多?总之,就是能吃,而且吃得多。
另外,还有坐吃山空的告诫,也有说坐吃山崩的,怪吓人,就是因为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关于养生也不少,比如,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饭前洗手,病从口入。
此外,还有很多损人的话,说一肚子坏水的人,就说小时吃剩饭长大,尽出馊主意。
批判人良心黑,就说吃了木炭。损人或者调侃,就说吃饭泡米汤,喝粥的命。骂人如同吃过屎的狗——嘴巴臭……
关于吃,还衍生出很多歇后语,令人瞠目结舌。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吃了算盘子——心里有数。
吃了冰糖吃豆腐——先硬后软。
吃了黄连和蜂蜜——先苦后甜……
很多事情,吃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隐喻。把事情拿捏的恰到好处,就叫吃得准。
与人交往,左右逢源,就叫吃得开。不好领悟的道理,看起来玄之又玄,一说到吃,就马上吃透了。
还有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兔子不吃窝边草,很多国人感觉过得艰难,就用“吃草”来自侃,确实有些不如月球上的玉兔,也像极了找不到伯乐赏识的千里马。
我们也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招鲜,吃遍天”。
难怪有人调侃,“堑”可以吃,“苦”可以吃,连“天”也给吞进肚子里,难道这张嘴巴还不够大吗?
最后还要言归正传,我们要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倒也不必自讨苦吃,最终目标不是吃亏吃苦,而是吃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