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春县紧紧围绕云南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红河州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绿色生态发展区”为建设目标,坚持“一核引领、两翼齐飞、三管齐下、四轮驱动”齐步走,扎实推进全域康养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一核引领,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绿春发展的核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结合沿边区位条件,“绿”字当头,加快沿边生态保护屏障建设,促使“绿边”变“金边”。目前,已完成阿倮欧滨森林公园二期项目,优化调整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面积,森林覆盖率达76.02%、位居全州第一。大兴镇被评为全国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镇,玛玉等3个村被誉为“国家森林乡村”,腊姑等13个村入选省级森林乡村名单,黄连山水库创建成为省级美丽河湖,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饮用水质达标率%,综合指数排名全州第一,绿春被命名为“天然氧吧”,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顺利推进,黄连山保护区共发现动植物约种,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生态绿春”名副其实,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绿春贡献。
坚持两翼齐飞,做强绿色产业。
绿春因“绿”而名,也须因“绿”而兴,着力构建以绿色有机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两翼齐飞”的产业体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打造“绿色生态发展区”。一是“绿色农业”增富,打好“绿色食品牌”。按照“做亮茶叶、做优红米、做活果蔬、做稳橡胶、做精香料、做足畜禽”的思路,全面提质提效生态农业。年以来,开展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亩,“绿知春”“东仰云海”等成功申请区域公用品牌,完成种植梯田红米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8万亩,稳定蔬菜年播种面积亩,推广橡胶提质增效1万亩,培栽八角1.68万亩,实施37个生猪、牛养殖示范基地。二是“绿色工业”强基,推进现代化进程。围绕产业培引企业,玛玉茶厂等成功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昌宁红集团茶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推进。围绕项目促进发展,推进万以上重点项目66个,加快推进5G基站等通讯项目建设,千伏玛玉输变电项目即将竣工。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红米线年产20万吨加工厂试生产,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长。
坚持三管齐下,保护绿色生态。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建设最美丽省份”战略部署,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现河畅、岸绿、水清、景美,推动绿色与发展同步联动。一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持续推进工业源污染达标排放。加强城市餐饮业油烟排放管控,及时对县城区多家餐饮业进行排查,督促餐饮企业安装油烟治理设施,并取缔20家露天烧烤摊点。对建筑施工工地做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二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编制完成了全县8个乡镇11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个。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经排查,我县92个行政村(社区)均无黑臭水体存在。全县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分别达到Ⅱ类、Ⅲ类标准,达标率%。三是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对全县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处置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年共开展医疗废物监督检查34次,检查医疗卫生机构42家次,与16家部门、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并完成土壤隐患排查。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和秸秆就地还田、沤制有机肥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坚持四轮驱动,推进文旅融合。
绿春旅游关键词是康养,核心灵魂是民族文化。坚持“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导向,以“全景绿春、全域旅游”为目标,扎实推进全域康养旅游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实现文化兴边。一是提升品牌势能,谋划全域旅游。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阿倮欧滨遗址公园等一批文旅景区,积极构建“遗产地梯田景观+吉尼斯长街古宴”新兴旅游圈。推出以戈奎“哈尼原生态歌舞+哈尼原生态饮食”为样板的一批民族风情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同时谋划一批哈尼梯田田园综合体、茶叶产业田园综合体,做美做特老牛孔传统村落和一批特色村寨;持续打造好“哈尼语之乡”、哈尼蘸水、哈尼服饰等文化品牌,丰富绿春旅游内涵。年,全县累计总接待游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9%,总收入.21万元,全年无游客投诉。二是开发特色产业,擦亮民族底色。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开展“最具哈尼原味”“最美哈尼工艺”等评选活动,打造一批民族饮食、服饰、手工艺等旅游文化产品。年,编撰了《哈尼梯田食源》,启动“哈尼梯田传统饮食传承示范点”建设工作,发挥“舌尖上的绿春”带动效应;打造一批发展哈尼服饰刺绣业、手工艺品、茶文化产品等文化旅游产品;举办绿春县骨干绣娘培训班,依托刺绣合作社和妇女之家建立绣娘培训基地2个。三是推动精品创作,培根文艺铸魂。聚焦时代主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围绕民族团结、强边固防、乡村振兴、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现实题材和特色题材,组织创作一批书画、摄影、民族歌舞、民间文艺等精品力作。创作了《哈尼人家》《绿春欢歌》等一批文艺作品,《都玛简收》等一批非遗文化搬上银幕,走向舞台。四是推进文化传承,留住绿春记忆。持续加强现有非物质文化名录的保护、传承和包装提升工作,加强国家和省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保护濒危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批传承人。截至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5项、州级非遗项目名录16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31项;举办了哈尼古歌传承培训班4期,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留得住乡愁,融得进时代。
来源:绿春县委改革领导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卢来金
主编:刀谚晴
责编:王雪艳
作者/来源:绿春融媒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