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博山黄连峪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展开历史新
TUhjnbcbe - 2024/4/6 15:56:00

图:黄连峪村全貌。

黄连峪村坐落于博山域城镇石门风景区内,地处章丘、莱芜、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西临青杨河下游的龙门天池,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亩,山林面积2亩,住户户,整个村落平均海拔米以上,是博山区海拔最高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图:古时的“大戏台”。

7月15日,记者一行人来到黄连峪村,幽幽村间小径偶尔有村民往来,虽然天气炎热,但在山林绿意覆盖下的山村却是安宁祥和。在56岁的村民孙秀莲眼中,大顶寨七十二间楼舍、长工舍、养马厩、染坊井,都是村子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也有一段段的历史和传说留在村子的一砖一瓦当中。

参天黄楝为村子赋名染坊古井诉说鱼水情“黄连峪”,乍一听这名字与“苦”有关,其实不然。

图:村东的黄楝树。

黄连峪位于博山城西北18公里处,据村民介绍,黄连峪山丰林茂,因早年间村域内黄楝树繁茂丛生,所以将村名定为“黄楝峪”,因“楝”字太过繁复难写,便渐渐演变为“黄连峪”。据资料显示,在明崇祯十二年的《山神庙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中均有黄连峪之村名,也由此可以推断,自明成化元年之前,黄连峪便已经有人居住。行走在村落中,抬眼望去,诸多树木参天矗立,体型硕大,也诉说着村子的古老历史。

图:村中的染坊井。

除了黄楝树,古井也是村内的一大特色。据传,明末年间,因旱灾严重,村民为救灾而倾力打井。现村内古井有6眼,除其中1眼已经填埋外,其他5眼古井依然在正常使用中,也正是由于资源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厂专用井水配以黄楝树的汁液,用独特工艺染制土黄色军服,所用井眼也被称作为“染坊井”。时至今日,当年的兵服加工厂已经难辨踪迹,但是“染坊井”仍保留完好,掀开井口处的遮蔽物,井壁幽长,井水平静,似在诉说着当年的军民鱼水情。两区共修“友谊街”千年古柏守护山村黄连峪村被风景优美的九鼎莲花山环抱。村民住房分布于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的房屋多分为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则是饲养牲畜或存放粮草。墙体多用雕刻精致、纹理美观的青石砌筑,房顶为斜坡形,房檐平斜探出,均以优质平板石构筑,在不少民房的屋檐上,还能看到精致的花鸟题材雕刻印记。

图:据传有千余年历史的古柏。

从染坊井沿着石质小路前行,村中的一棵古柏令人瞩目。据介绍,这棵柏树树龄在千年以上,直径超过3米,高度超过20米,树下则是村中的山神庙与名为“友谊街”的石碑,67岁的李钦树表示,石碑是当时村里整修道路时,张店、博山两地修建,为纪念此事,将道路命名为“友谊街”。大柏树下是村内“官屋”所在处。明清时代,老官屋是当时官员和家族长等办公议事的地方,在官屋西侧的墙体上,砌进墙体内的两块石头上记载着修葺官屋时的房屋功能用处、提供地基者等信息,落款一则在清光绪元年,另一则则是在民国十七年。官屋前聚集着数位村内的老人,李钦树告诉记者,这棵大柏树在他们儿时便已存在,现在村中一代人老去,便在柏树下说说话,等待时光老去。“这棵大柏树就是黄连峪的根,前几年修路的时候,路面都硬化了,虽然好走,但是柏树根上下不去水,感觉这几年生长得不太好了。”李钦树说,“看看得想个办法,还是得让雨水渗下去,留住这棵树。”

在古柏东侧,沿路前行,则是村内有名的“长工房”,由大门不难看出当时长工房的规模宏大,进入之后,虽然年久失修,多数房屋仅存主要面貌特征。据传,明朝时期,黄连峪的郑氏宗族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工匠和农耕人员,为便于控制和管理,为其修建了住所,即长工舍。建筑中石雕石刻随处可见,上院、下院工舍36间、工棚3处,占地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其中长工住工房,短工住工棚,可见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七十二间楼舍”故事流传新农村不断创新描绘新愿景提起黄连峪,最有名的建筑要数“七十二间楼舍”。相传当时的淄川籍人士王起香,曾受朝廷赏识和重用。后因得罪王府被贬回原籍,随后在黄连峪一带,网罗地方土匪武装,横行乡里,独霸一方。为躲避官府追剿,选择在山高坡陡的大顶寨(海拔米)建立据点,扎营屯兵,大兴土木,建成了宏伟的寨上宫舍。据村里的老人相传,王起香在大顶寨上所建楼舍有七十二间,口口相传,“七十二间楼舍”就成了村民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由于这部分建筑已经毁于战火,具体有多少建筑,已经很难说清。

图:“七十二间楼舍”原址,仍能看到供长期生活用的储水池。

从村东沿山路向北上山,穿过古道,钻过一片树林便能望向山顶,上到山顶的路并没有人工修建的栈道步梯,只能通过自然形成的突出石块作为落脚处登顶。山顶则相对开阔,村民孙秀莲指向“七十二间楼舍”的位置,表示由于战乱房间瓦舍已经尽数损毁,能看到的也就是草木丛生的场景,只有山顶中间的储水池,当年修建时铁锤和石钎开凿留下的刻痕明晰可辨。

图:老官屋前乘凉的村民。

据介绍,除了“七十二间楼舍”外,寨东侧还修建了通往大顶寨的马道,供运输物资和马匹通行。人工开凿的大水池能容水立方。后来,因地方头目谢迁率义军造反失败后看中了大顶寨这块战略要地,与早已在此盘踞的王起香部发生了激战。谢部用火炮、炸药等武器将已建成的寨顶楼舍夷为平地,仅留现在的遗址。通过大顶寨向山下望去,能看到村东侧有一处南北长米、宽60米的平展地,在中间建有大戏台,还能够辨别当时供演出人员更衣的“化妆间”及高出地面的舞台,早年间每逢庙会、节日或邻村会演多落脚此地。

图:记载着官屋信息的石碑被砌进墙体内。

据了解,古时黄连峪村是战略要地,贯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大顶寨东侧的“战马道”是通往博山、淄川、周村、章丘、济南的交通要道。由于从济南府经淄川县到齐长城风门道关路途遥远,战马到不了,必须在村里休息一站,便设置了兵站,为济南府到风门道关长城守军的信使服务。直至今日,村里还留有养马厩,当年的鼎盛由此可见一斑。

图:村内的拴马桩。

年11月,“80后”李嘎当选黄连峪村村主任,如今的黄连峪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拓宽公路,发展文旅产业,悠久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乡情备受认可,目前已获得“山东省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等诸多荣誉。今年4月21日,黄连峪村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签订了“耘艺助村”战略合作项目;7月21日,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这里,将进行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古老的山村迎来了新面孔,也注入了时代的新活力。

图:长工房大门。

近年来,黄连峪村依托1亩的红香椿基地,种植了花椒、山楂、核桃、柿子等有机作物,皇粮峪系列农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皇粮峪系列农产品包含小米、山鸡蛋、红果片、玉米粉等。黄连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嘎说,以小米为例,品牌化运营后的皇粮峪小米售价在15元/斤,比市场上的普通小米“含金量”要高得多,去年每户村民平均增收元。青山绿水,发展创新。新时代的黄连峪正在古村落的历史中展开新画卷,这里的故事也将继续诉说下去……

(文/图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王兵赵博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山黄连峪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展开历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