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在即
地方国企苦撑“紧日子”
企业效益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善
5月22日,财*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91.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5362.4亿元,同比增长12.8%;而地方国有企业仅实现利润总额1528.9亿元,同比下降14.7%。这是继2012年后又一顶“累计利润同比负增长”的帽子。
与中央企业不同,地方国企承担了地方发展重任,也是地方投资的直接推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量地方国企都集中在公用事业、*府基建建设的相关领域,受经济波动周期影响大,所以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产能难以释放,引发一系列损失。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对《中国产经新闻》阐述了其对地方国企利润下降的看法:“首先,财务费用走高是导致其利润下降的重要因素,意味着更多的营业毛利被用到了还本付息上;其次,地方国企长期以来都能获取到地方*府的扶持,而随着地方*府自身财务状况恶化,扶持力度也有所减弱;最后,随着国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上游资源大部分被央企掌握,地方国企则只能扎根在‘周期性’行业的中游,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地方国企受到的冲击自然要大于央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向《中国产经新闻》谈道,地方国企面临的市场竞争相对央企来说更激烈,而且在某些行业内占比较大的份额。“就比如说光伏,现在整个行业都不好,而尚德、塞维等都是地方国企有较大的投资,会比较大地影响地方国企的效益。”
罗仲伟表示,地方国企利润下滑或将成常态。“我不赞成有大量的国企。我们国家没有国企是不可能的,但应尽可能地在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他强调,不是人为地通过行*命令让其退出,而是通过市场竞争、用经济行为来淘汰,在竞争过程中迫使地方国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但这很难。国企有其本身的机制,要控制经济,效率是次要的。”
在马遥看来,解决当前难关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加大央企和地方的纵向整合力度,利用产业链一体化来降低地方国企的原料成本,重回垄断时期;二是真正放开上述市场,将地方资金从相关企业中撤出,充分利用市场淘汰机制来化解产能矛盾。“前者是治标,后者才是治本的方法。”他说。
事实上,为了止损,去年央企开展了连续一年的管理提升、降本增效的工作,地方国资委的“救火”行动也已展开。据报道,由国资委牵头拟订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已经过多次征求意见,目前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临近,地方国资的调整大幕即将拉开。这是否将有助于地方国企深化改革,撑过这一段“紧日子”?
罗仲伟表示,根据地方国企的经营情况,要从整个国有资产监管的战略层面去调整规划,比如应该在哪些行业弄、怎么弄,通过大的思路框架进行调整,然后再到战术性的东西。“地方国企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府受到很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体制改革上还等着中央部署。”他建议从中央的角度确定基本思路,对地方国企根据改革不同目标进行规划。“哪些领域必须由国资控股,在控制的基础上再解决效率问题。”
马遥谈道,从表面上来看,地方国企似乎已经成了地方*府的一个沉重包袱,但深入来看,地方国企在解决地方就业、维持地方经济稳定以及地方*绩方面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府本身并没有改革的动力,地方国企要想真正摆脱当前困境就必然要动大手术,因此只能通过顶层设计来进行层层监管。顶层设计的根本思路应该是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不过他同时强调,不论如何,产能调整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地方国企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