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疆发教书育人萍乡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封闭针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0/9337500.html

北京化工大学附中全疆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从事教育工作不觉已满38个春秋了。感恩缘份和遇见,它的起航地便是我的老家--江西萍乡。年7月,我从江西师大毕业后分配回萍乡市教育局,然后去了萍乡市最好的省重点中学--萍乡中学工作。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批毕业生,学的是比较希罕的地理专业,很多学校都缺地理老师,很多好学校等着大学生去呢。没有实力的学校很难分配到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在当时就是人才呀,受捧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研究生。

萍乡中学是百年名校。它位于城区小西门的鳌头山上,距离市区约一里地,占地面积约亩。鳌头山是高约80米的丘陵地貌,山上树木葱葱郁郁,S形车道从山顶直抵半山平台,苏式风格的“民主楼”“和平楼”“胜利楼”等教学楼梯次分布,万绿丛中一抹红色令人赏心悦目,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据校史记载,学校可以追溯到清末翰林文廷式(光绪帝的瑾妃、珍妃的老师)创办的“萍乡学堂”。年改名为“萍乡中学堂”。那个年代、萍乡煤矿恰好是生产趋于完善的时候,是全国最早采用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著名矿区。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及学生,教育质量独领风骚,民国时期是全国仅有“保送资格”的九所学校之一,有“赣西文化堡垒”之誉。因为一批救国图强的优秀学子的聚集,民国初期也成为革命的摇篮。彪炳史册的革命志士有黄钟杰、罗运磷、邓贞谦、张国庶、王麓水、林瑞笙等;包括后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凯丰、农垦部副部长刘型、海关总署署长孔原等,以及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张国焘、蔡孟坚等。建国初期,因为萍乡煤矿的经济地位,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历史与政治地位等因素,萍乡中学的办学质量及其毕业生一度翘楚江西,省会南昌的政府机关,民间有“无萍乡人不成机关”的说法,足见萍乡中学的毕业生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优势地位。八十年代的知名校友就有吴学周、简水生、陈述彭等院士,以及新中国高教事业开拓者彭康、喻德渊校长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能够在萍乡中学教书,在当地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记得比我先来萍中任教的有李国斌等十多位本科生,我这届一起来的有萍乡高专的李江萍、吴进庆,他们俩一直可能是学生干部,所以一进校就在学校团委工作。那个年代是改革开放刚起步的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年代,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年代。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可谓天之骄子,很受校领导器重。因为缺乏老师,我们这些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都放在了最重要的教学岗位,“被迫”成了挑大梁的教学骨干。

那个年代是意气风发,干一番事业的时代。刚参加工作的月工资是50元左右,不足现在的百分之一。但所有的老师都敬业爱岗,认真备课与教学,不知疲倦。特别是那些过去被评为“右派”,下放到乡下的年长的老师,重新返城教书,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得到认可,更希望在教学业务上创造出辉煌成绩,可谓意气奋发、砥砺奋进。记得当时的教学副校长胡兆祥,可能是因为海外关系长期受压抑,刚刚平反接受重任,有准备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状态。他说话时总是稍皱着眉,充满激情,鼓励我们年轻人要不负韶华,努力工作。后来他当了管教育的副市长,见到我们依然没有官架子。教务主任有彭健雄、徐焕彩、何其健、顾一行等老师。同教一个班的有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金振鼎、英语老师彭茶莲、数学老师胡仕任、历史老师刘南民、政治老师唐彩萍等。那种意气风发的工作状态现在都能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还要骑着自行车下山,去城里的二中、四中等,给“高考辅导班”上课。那个时候全民都爱学习,青年人都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民盟等民间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晚上租借学校的教室办“树人学校”。实际上就是各种高考、成人高考辅导班,学生大部分是成人。那种挑灯夜读,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场面至今令人怀念。我这个刚毕业的新手也被他们请去上课,一方面说明师资缺乏,另一方面我也愿意去赚点外快。

那是一个年轻人想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年代。记得我当时是担任高二文科班的地理课程,还兼初一(2)班班主任及4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任务应该说比较重。后来萍乡市教育局通过考试,选拔了一批教师子女组成“史地教师培训班”,培训一年后以公办教师的身份派去乡镇中学任历史、地理课程。我被赶鸭子上架,还担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及相关课程。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仅举一例,说明当时的勤奋与努力。为了尽快适应当时的教学要求,除了常态的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编写资料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联系去听市内各县区其他地理教师的课,如饥似渴的去吸收其他地理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与经验。比如萍乡二中的曾广健、姚发贤老师,萍乡三中的李荣通老师,萍乡铁中的李洪汉老师,萍矿一中的安萍老师,萍矿三中的李克昌老师,湘东中学的肖仲尼、李汉龙老师,萍乡师范的汤钟缵老师的课我都专程听课学习过。应该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及长处,特别是汤老师的才情、曾老师的踏实、汉龙老师的博学、仲尼书记的严谨、荣通和洪汉两位老师的热心,令我终生难忘。他们几个都是市地理中心教研组的核心成员。当时我还不满足,向李慈海校长申请去南昌听课学习。估计是当时我的上进、求知与创新想法引起了他的兴趣,竟然都同意按出差开会的形式办理。我去了南昌三中、十九中等名校听课,虽然夹杂着一私心,但教学提升却受益匪浅。如果说我后期有所进步的话,应该是借助了各位地理前辈的肩膀。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也给同行和前辈留下了好印象,无意中为后来的工作调动奠定了基础。

那是一个知识分子政治与社会地位逐渐提升的时代。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不多,有“天之骄子”的感觉。我们课后下山逛街的时候,都会佩戴红底白字的萍乡中学校徽,生怕不熟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这反映了虽是大学毕业生,并在省重点中学任教,但乡下人出身的骨子里的自卑与生俱来;也彰显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开始有了部分自信。我曾是教工团支部书记,为了改善单身汉的单调生活,周末会组织学跳交谊舞,或者偶尔组织大家去人民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傍晚天刚黑,曾昭库老师来到我住的“胜利楼”二楼东南角宿舍,急匆匆敲我门,称要借我唯一的领带用一用。我趁机问他:“是不是看上了电影院左侧小卖部的那个姓宋的女孩?”他幸福地笑着说:“你猜对了。”其实就是几天前,我们几个单身汉去看电影。人民电影院门口左侧的小卖部有个漂亮年轻的女孩,看见我们身上佩戴的萍乡中学校徽,聊天过程特别热情,特别喜欢与曾老师搭话。曾老师是泰和人,父母都是农民,经济一般,萍乡又没有亲人朋友。小宋是萍乡城里人,家庭经济较好。他俩的恋爱、婚姻过程很美好,令我等羡慕不已。再后来,彭高贵的女朋友是一个市政府办公厅的美丽文员,更让我们羡慕中增加了些妒忌。那个时代的中年老师夫妇中,大部分媳妇都来自农村,而不是有工作、吃商品粮的城里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在逐渐提升。这是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好现象。

那是一个有梦想、有动力的奋斗时代。客观而言,那个时代的人很有梦想追求的,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虽然是计划经济,但人事制度开始灵活变通了。也有人定义说是“两邓”时代,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全社会的旺盛活力,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有一种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状态。二是开放包容的社会,西方及港台文化开始进入。比如,邓丽君的歌声以收音机、录音机等音乐的形式,在抚摸、温柔年轻人的进取、浮躁的心灵世界。年轻人开始不满足计划经济时代的条条框框限制,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大胆的理想追求、有规划并为之努力。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正能量,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进步。后来我们这十多人中,团委的李江萍、吴进庆、体育老师李蔚磊、李小航、政治老师唐彩萍等调动去了政府做干部,李江萍后来还当了市人大副主任。昌松、余克勤、胡娇、罗军、叶小春、程远萍老师和我调动去了广东,易伟民、付淑英调动去了南昌和新余。留在萍中的不多,但都成为了领军人物,彭高贵评上省数学特级教师,曾昭库上调去市教育局做历史教研员。这个历史事实,并不是说萍乡中学当时的事业、待遇留不住人。而是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府、学校的自由、灵活、开放、包容的人事政策。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话又说回来,萍乡中学办学最鼎盛的时期,是当地经济最发达并能吸收优秀人才当老师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学教育水平是呈正相关的。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不行,教师收入不高,那学校恐怕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当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当然有难度。

年轻教师需要勤奋努力去弥补经验不足。因为年轻有教学热情与活力,备课认真、勤于钻研,但是教学能力与经验显然是不足的。年高考时,我任教的地理平均分高达81.2分,有点出乎意料,主要得益于学生们的勤奋与努力。记得当年的黄继明、梅梅、石斌、邬勇锋、欧东兵、邓素梅、杨放闽、易日新、曾新华、徐承维、康华等同学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都很强。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他们的智商与情商水平有不少有可能还高于老师呢。老师们印象最深的是小个子黄继明同学,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记忆力,还写得一手好字。每次模拟考试后,准备改卷的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抽出他的答卷,舒心地看着,略加修改就成了标准答案。当年他是高考文科萍乡第一名,高考地理分高达92分,现在是某部委的一位司局级干部。

在萍乡中学工作期间,我经历了两次被市教育局领导听课而调动工作的奇遇。记得某一天上午,高大而帅气的市教育局郑孟涤副局长来听我的课。传闻他是福建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我忐忑又紧张是必然的。那一节课是高三复习课,恰好涉及到“太阳日与恒星日”这个难点。我反复讲了三遍,紧张得语无伦次,越讲越紧张越糊涂,同学们都感觉到老师紧张了。现在看来只是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教学经验不足而已。过了一阵子的某天下午,我在宿舍正准备隔壁教室去上初一的地理课,有一个比较瘦弱的长者不请而进我宿舍。他微笑着念着我门后写的的对子:奇心、信心、恒心,心燃前程之灯;爱书、读书、教书,书铺人生之路。是你写的对联?我随口答:是的。又说:可以听一下你的课吗?答:没特别准备,随便听。第二天,彭剑雄主任见到我说:小全,你可能要调到教育局教研室了!祝贺哈!继续努力哈。后来才知道,瘦弱长者是当时萍乡市教育局局长张声源。彭剑雄主任与他,以及后来当了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等,都是中学同班同学。原来是市教研室副主任曾鹤鸣向领导推荐了我,拟调我去市教研室工作,一把手张局长除了委托郑局长听课了解情况外,百忙之中还亲自去听了我的课,了解真实情况。客观而言,工作两年上课水平也不可能很高,充其量就是对人的基本素养作个判断而已。但由此可见,局领导重视人才选拔工作,而且工作作风务实、扎实。

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工作两年就担任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工作,我知道实践经验与理论素养远远是不够的。工作过程更多的是组织,缺少的是指导。譬如一年一度的全市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与总结、考试命题与组织阅卷、教育年会与论文评比、下校督导并亲自给高三学生上课等,可谓边学边做,逐步提升。幸好教研室高手云集,个个都是市里的学科带头人,在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刘绍明主任为人厚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