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市区以半岛状直接嵌入黄海的胶州湾和崂山湾,即墨、胶州、胶南濒临海岸,平度、莱西虽处内地,但都有河流直接入渤海与黄海,从平度市的胶莱河与泽河交汇处至渤海的莱州湾也只有13余公里。从莱西的埠西至即墨的丁字湾也仅15公里。青岛市为东南直接向海的海滨城市,形似靴型。
青岛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8%,洼地占21.6%。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和胶北隆起的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糸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市内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其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糸。东南是崂山山脉,矿山势陡峻,主峰海拔米。从崂顶向北绵延到即墨市东北部,向西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小珠山(海拔.9米)、铁橛山(海拔.1米)、大珠山(海拔.4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米)、太平山(海拔米)、青岛山(海拔.5米)、伏龙山(海拔86米)、信号山(海拔99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青岛地区地貌,从形态上分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海低地等,主要是由古老结晶岩基底经过断裂错动为河流与海水的分割剥蚀,进而形成现有的地貌形态。青岛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北地分的一部分。吕梁运动时期,全区已成为复背斜折皱,是地貌的基础。后来,大地逐渐隆起上升,基底长期露于地表。古生界盖层缺失。燕山运动时,南北两侧隆起,在北部形成大泽山山地丘陵区,在南部形成大、小、珠山和灵山山地丘陵区,东部为崂山山地丘陵区,中间形成胶莱凹陷平原为即墨、姜山洼地。由于崂山地区花岗岩多次侵入,形成全区东高西低的格局。到了第三纪地面开始抬升,局部断裂活化和岩浆喷发,形成了马山玄武岩台地和东大洋等火山地貌。
断裂构造不仅控制山地的走向,也控制着青岛海岸的基本轮廓,华夏式断裂控制着海岸的北东向总趋势。同时,与北西向断裂共轭,形成了丁字湾等海湾,是形成青岛基岩港湾式海岸的基础。
区内地势比较低,最高山峰崂山海拔高度为米,其他山地丘陵都在米以下,大部分为米左右。其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海拔为~米,中部地势最低,海拔为米以下。青岛地区地势米以下的丘陵最多,属鲁东陵区的一部分。青岛地区山脉走向,主要是东北西南向,北部山地有大泽山等,南部有崂山、小珠山、铁橛山等,两条山带之间,夹有胶莱平原,这种分布规律,是受到断块隆起与凹陷带所控制,是由于青岛地区东南临海,丘陵直接伸入海中,在沿海断块与海水的冲刷作用下,在海岸附近,发育各种海湾、岛屿、滨海平原等海岸带地貌,也是青岛地区地貌的一个特色。
青岛地区陆地地貌是以河流切割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本区河流短小、众多、河谷宽阔、槽浅,如大沽河河谷,宽为米,浅凹状,谷底有薄层沉积物,土质较好,地下水浅,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为山地农田耕作的基本集中地区。
青岛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分布特征,对青岛海洋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东南黄海吹来的暖湿气∫遇到山地阻挡,使雨量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山地东南坡,向风面降雨多,西北坡,背风面雨量少。崂山一带,年降雨量都在毫米以上。大泽山西部,莱州湾一带,年降雨量为~毫米,成为全市降雨量最少的地区。气温受地形的影响也较突出,尤其是东西向或东北向山地,如崂山南坡脚下,下清宫一带,生长着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栅种,如棕桐、山茶、竹类、钓樟树等,说明崂山向阳坡山麓一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使水、热分布产生地区差异。
全市诲域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3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即大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小沽河、泽河。大沾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会仙山至胶州码头村入海,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总长.6公里,是市区汲取径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市区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储水形式有第四纪地层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由于第四纪地层较浅,故河流多为宽浅的季节性河流,地下水很少得以补给,储量不甚丰富。
全市海岸线总长.64公里,分布着丁字湾、鳌山湾、崂山湾、沙子口湾、汇泉湾、胶州湾、黄岛前湾、唐岛湾、灵山湾、琅琊湾等49处海湾(港湾),有黄岛、唐岛、灵山岛、田横岛、竹岔岛、斋堂岛、潮连岛、小青岛、大公岛、小公岛、大福岛等69个岛屿和54处礁石、l4处滩涂。
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3.5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8月份的潮位比1月份的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岛验潮站~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海平均海平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米。自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年以来90余年的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2℃,极端高气温36.2°C(年7月31日),极端低气温一°C(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1°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C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4%、57%、22%和7%。年降水量最多.7毫来(年),最少仅.2毫米(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气压平均为8.6百帕,年平均风速为5.3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浓雾年平均51.3天,轻雾.2天。
全市土壤分为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等6类,又可分为13个亚类、24个土属。6个土类中,棕壤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可利用面积的58.5%,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多数已辟为农田。由于棕壤所处地形部位较高,故水土流朱较大,土壤肥力不高。砂姜黑土兼有“黑土层”和“砂姜层”土的显著特征,占可利用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莱西、即墨盆地和胶莱河谷,为低产土壤,开发潜力较大。潮土占可利用面积的16.7%,广泛分布于大小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或河流上游山丘间的盆状谷地,肥力较高,褐土面积较少,仅占可利用面积的0.89%,分布在胶南北部和平度的一些石灰岩出露的残丘坡地上。莱西、胶州低洼平地也有小面积的幼年水稻土分布。此外,自即墨金口至胶南白马河口的滨海一带还分布着亟待开发的滨海盐土。
青岛的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人类长期的经济活动,原始森林早已无存,现有的天然植被具有明显的次生性。全市共有种子植物种,属,种,其中栽培种占40%。它以华北植物区糸为主。常见乔木树有栎、槭、杨、榆、柳、枫、刺槐、黄连木和泡桐等。裸子植物主要为松属。灌木常见为荆条、酸枣等,草本植物分布最广的为菅草、白羊草等,另可见到不少东北植物区糸的植物,如椴、赤杨、白桦等。在东南沿海及海岛上,有属于亚热带植物的耐冬、楠木、胡枝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