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域文化阜新海棠山文化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 http://m.39.net/pf/a_4525434.html

阜新地域文化研究——阜新海棠山文化研究报告

海棠山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规划区面积27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之一,是佛教人文景观、民族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年5月,市委书记张铁民提出把海棠山打造成“中国北方文化名山”的目标要求,既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提升文化软实力、走文化强国之路的总体精神,又符合海棠山的文化资源特色,以及当今时代国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消费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是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我市地域文化及生态文明的突破口,更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转型振兴、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兴特色产业。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任务。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海棠山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提出打造“中国北方文化名山”的思路和建议。

(一)海棠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所谓文化名山,是指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及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的地域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山岳景观,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名山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丰富性等特点。

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医巫闾山北端延伸山脉,行政区划涉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国华和新民3个乡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在965%以上。

海棠山文化是藏传佛教文化与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伦理思想、民间习俗、地域特色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集中代表,既包含了蒙古语系的藏传佛教文化和蒙古族民族文化,又融合了汉、满、藏等多民族的民间文化,是带有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域色彩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和科教价值,是中国北方不可多得的文化名山。

1.独具特色的蒙藏佛教文化

严格来说,佛教分为三大语系,即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其中,藏语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阜新地区的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史籍上一般称为“蒙古藏传佛教”或“蒙藏佛教”。海棠山普安寺即属蒙藏佛教。

早在元朝时期,蒙古族就开始信奉藏传佛教。17世纪初,随着蒙古贞部落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迁到阜新地区,藏传佛教在此得到大规模的传播。从17世纪30年代初阜新第一座喇嘛庙隆昌寺兴建,直到清嘉庆年间,阜新地区喇嘛庙逐步发展到多座,仅皇帝亲赐匾额的就有4座,“旗有旗庙,村有村庙,大一点的门户有家庙”,形成十里一寺、五里一庙,僧众达2万余人。其中,规模最大的寺庙就是瑞应寺和海棠山普安寺,是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广大蒙古族信众朝觐祈福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

(1)蒙藏佛教寺庙——普安寺。普安寺,原名大喇嘛洞,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著名的佛教寺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年),由普安寺一世活佛巴雅斯古朗率弟子创建,历经康、雍、乾三朝多次扩建,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占地47万平方米,建有20余座庙宇多间,拥有僧舍多户,是蒙古贞地区继瑞应寺之后的第二大寺院,被当地信众誉为“小布达拉宫”。

随着岁月的流逝,普安寺庙宇多遭破坏。目前,已复建了大雄宝殿、关帝庙、观音庙等6座多间,以及僧舍等建筑。其中,在原址按原貌复建的措钦大殿,建筑面积平方米。相传海棠山为释迦牟尼姨母大白伞盖佛母的道场,故大殿内的主供佛为大白伞盖佛母,佛像高99米,是目前此类室内主供佛中最高的泥塑贴金佛像。

普安寺共有六代活佛传承,其中四世、五世、六世活佛分别由班禅认定。相传康熙东巡时,御赐一世活佛巴雅斯古朗一张金桌子,故普安寺又称金案禅洞。二世活佛洛布桑·阿旺扎木苏在西藏五世班禅推荐下,参加了雍正登基大典并受到皇帝接见。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为西藏人,参加过嘉庆登基大典,并获赐“莫尔根堪布呼图格图”封号;此后,嘉庆三次接见他,并特赐“神明呼图格图活佛”印章一枚;道光五年(年),应四世活佛之请,道光赐寺名“普安寺”,并赐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刻写的金字匾额。五世活佛德祥将周围10个村庄的土地和村民归普安寺管辖,喇嘛达0余人。

普安寺现任住持益希噶哇,年受戒于北京雍和宫,1年任普安寺住持,佛学造诣深厚,已成为蒙藏佛教界后起之秀。

民族文化瑰宝——摩崖造像。普安寺一世活佛率弟子在海棠山传佛,并开始在峻峭的花岗岩上镌刻摩崖造像。当普安寺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后,周边信众也陆续在附近造像供养祈福。经历代活佛及信众雕刻,历经多年,摩崖造像逐渐完成。当时共镌刻摩崖造像尊,现保存完好的有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密宗石刻摩崖造像群,虽经多年的风雨侵蚀,仍保持完好,色彩清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认为,这些摩崖造像“堪称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中国东方“民族文化瑰宝”;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奇形怪状的海棠山天然花岗岩始自造山运动,不易风化、坠落,成为摩崖造像的基础。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佛像,最高达6米多,最矮仅15厘米,3米以上的造像就有30多尊。

摩崖,是指在岩石上刻字。海棠山摩崖共有50余处,分别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镌刻,藏文摩崖题记均为阳刻,蒙、汉、满文摩崖题记均为阴刻,内容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记事,如镌刻造像经费的施主、工匠姓氏、镌刻时间等;二是咒语,如阿弥陀佛咒、菩萨咒、金刚咒和度母咒等;三是真言,如药师真言;四是颂词,如“向大护法神顶礼膜拜”“永远吉祥”等;五是对联,如关羽造像的上下联分别为“福如月宫香檀树般昌盛”“寿比瑶池如意宝殿长久”。摩崖最多的一处是13句,最少的仅是一个字,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造像,是指在岩石上雕像。海棠山造像都以密宗佛教人物为原型,其数量和种类之多堪称国内之最。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教人物造像,即传播教法的祖师和名师,分为印度高僧、西藏等上层佛教人物和普安寺活佛、经师喇嘛造像;另一类是神佛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药师佛、观音、文殊、度母、金刚和护法神等造像。其中,神佛造像分为寂静相和忿怒相,而忿怒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勇猛佛造像,佛像身高体大、手脚粗壮,表示力大无穷,脚踏毒蛇和怪物,如文殊菩萨的忿怒相为大威德金刚,观音菩萨的忿怒相为马头金刚或十一面八臂;另一种是凶恶佛造像,脚踏鬼怪或骑坐在动物上,有的持骷髅、蛇或其他法器,青面红发,巨齿獠牙,眼球突出,彪悍狰狞,如不动明王、阎魔护法、大黑天佛等,造型复杂、奇特、神秘,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有些造像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此外,造像既有单雕也有群雕,有的10尊为1组,最多的一组有26尊,称为“集仙石”。

造像在排列布局上,按照大乘佛教密宗尊神等级排列,依次是祖师、主尊、佛、菩萨、佛母、罗汉、护法等;在造型艺术上,以形为基础,以神为灵魂,突出表现佛、菩萨、护法神的情感因素,如佛的庄严肃穆、度母的慈祥静秀、法神的疾首愤怒、力士的彪悍勇猛等特色,都通过形体美、神情美、衣纹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而传神;在雕刻手法上,综合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影塑、线雕、龛内浮雕和无龛浮雕等传统技法,刀法精湛,工艺高超,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在继承北魏和晚唐风格的同时,突出了蒙古族、藏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在彩绘艺术上,运用矿物质和植物质两种颜料,土法炮制而成,具有很强的耐侵蚀性,故部分造像彩绘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色泽艳丽。

海棠山的摩崖造像虽多,却无一雷同,最小的图案也凸显了个性。最具代表性的造像是主龛释迦牟尼佛祖像,坐落在山洼正中,高45米,头顶五智宝冠,左手持宝钵于胸前,右手伸直下垂作“触地印”,结跏趺坐在巨大的莲花宝座上。左下镌刻八行藏文摩崖题记,为颂词。另外,由于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故其造像雕刻在显著位置,格外醒目。

此外,在海棠山后山又有由3座山峰形成的长米的天然卧佛,其躯干上由裸岩组成的“寿”字高米、宽米,清晰可见,佛寿一体,浑然天成,彰显了蒙藏佛教圣地的神韵。

(3)蒙藏汉相结合的寺庙建筑艺术。普安寺鼎盛时,不仅建有措钦大殿、活佛宫、宝力根寺(活佛行宫)、关帝庙、舍利庙、嘛呢庙、迪彦宫、玛沁护法寺、龙王庙等庙宇,供奉着诸多佛像,还建有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密乘僧院三大扎仓,分别研究佛教哲理(因明学)、天文学和密宗咒语,此外还有白塔和转经亭等,是一座完美融合蒙、藏、汉建筑艺术的佛教殿堂。

普安寺建筑是以藏式为主的蒙、藏、汉混合式,是蒙、藏、汉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即在藏式经堂密梁平顶构架的基础上,更多地应用和强调了汉式建筑形制中的歇山顶和廊柱环绕的形式,以及蒙古族建筑简朴、大气、厚重的风格。这种建筑造型,是阜新地区藏传佛教大雄宝殿(即措钦大殿)建筑的主要营造法式,是蒙、藏、汉建筑文化结合得最巧妙、最完美的典范。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措钦大殿,是一座两层大殿。一层大殿是藏式木结构回廊式建筑,九九见方81间,殿内有72根高45米的朱红色大圆柱子。二层大殿为宫殿式建筑,上覆琉璃瓦。大殿楼顶前方正中央立饰着象征藏传佛教的铜铸镏金法轮,法轮周围镶着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宝物,并雕有美丽的花纹。法轮两侧是用黄金制成的牝牡二鹿,相向而立。法轮一般制成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佛祖一生传教中的八件大事。法轮象征着佛祖在鹿野苑初转达法轮,首次说法。大殿外顶中央的金顶宝瓶在阳光下放射出万道金光,分外耀眼。大殿顶楼正面两侧还雕刻着铜铸的十相自在图,具有镇魔驱邪作用。措钦大殿的建筑装饰艺术造诣深厚,工艺水平很高,主要有木雕、彩绘、铜饰、石刻和壁画等。屋顶、墙体和门窗的装饰,是藏传佛教建筑装饰的主要精华部分,是措钦大殿建筑装饰艺术的集中表现,融入了蒙古族、汉族和藏族的装饰手法,极具民族特色。殿门、殿顶的“转法轮”及殿内佛像全部为贴金装饰,共用黄金6千克;主供佛和灵塔上镶嵌的颗宝石,均为阜新玛瑙。殿内应用壁画、堆绣、唐卡、酥油花等作为装饰,内部景观更为神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整座建筑既有蒙古族建筑坚固粗犷的一面,也有汉藏建筑精雕细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一面,置身其中仿佛走进装饰艺术的殿堂。

普安寺建筑群在布局上不求整齐划一、左右对称,而是以措钦大殿为中心,巧妙利用地形地势建殿,依山就势,错落交搭,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白云相互呼应,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韵味,充满了神圣、神秘、神奇的色彩。

2.底蕴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

阜新境内的蒙古族在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漫长过渡中,蒙古族各部落之间、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积淀了深厚的具有地域特征的蒙古族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一文化又以蒙古贞部落为代表,故称蒙古贞文化。蒙古贞文化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冲突碰撞、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前沿,是对蒙古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海棠山地处蒙古贞核心区域,海棠山文化是蒙古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化艺术。阜新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生产商贸习俗、曲艺、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6类千余项,已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3个、省级9个、市级10个。其中,大多为蒙古贞民族文化艺术,如列入国家级的蒙古族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蒙古勒津蒙医药(血衰症疗法),列入省级的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祭敖包、蒙古勒津好来宝、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刺绣、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等,韩英福、杨铁龙等一大批蒙古贞民间艺人被国家和省命名为传承人。这些民族艺术形式,反映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风土人情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是阜新蒙古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优秀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艺术成果。

(2)宗教信仰。蒙古族原来信奉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语称天为“腾格里”,“每事必称天”,请天护佑。自元代开始,藏传佛教传入阜新地区,在清政府“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理念倡导下,迅速在蒙古族地区兴盛起来,取代萨满教成为全民信奉的宗教,并将萨满教的祭祀、占卜、治病等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蒙古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盖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动。阜新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既受到当地蒙古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对当地蒙古族文化产生了反哺作用。如蒙医药的兴起和风味饮食的流传,以及摩崖造像、经箱乐、查玛舞等宗教艺术形式的传承,无不刻有佛教文化烙印。

(3)祭祀习俗。阜新蒙古族民风淳朴、民俗众多。仅从祭祀和节庆习俗看,就有祭腾格里(天)、祭敖包、祭火神、祭苏鲁锭(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抹黑节、添仓节(祈求天赐丰收)等习俗。其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祭敖包。祭敖包始于萨满教,藏传佛教传入后,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据调查,阜新地区曾有敖包座,有单敖包、双敖包,还有13敖包群,有旗敖包、寺敖包,还有苏木、个户不同等级的敖包。其中,关山土默特左翼旗旗敖包直径36米、高18米,曾是国内最高等级的官祭敖包。一年一度的蒙古贞敖包文化节,充分展现了敖包文化作为蒙古族民俗体系中标志性符号的丰厚内涵和文化底蕴。

(4)民族服饰。蒙古贞最具特色的服饰就是蒙古袍,不论男女老幼都喜爱穿带大襟的长袍,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绣有花边。腰带是必不可少的佩饰,长四五米,颜色与长袍相协调。蒙古靴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用牛皮制成,挺拔秀气,颇受年青人喜爱;蒙古靴前尖上翘,靴脸和靴帮绣有图案,压花纹,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或毡袜。男子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女子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饰品佩戴。

(5)饮食习惯。蒙古贞饮食大致分为肉食、奶食和粮食三大类。肉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手扒肉、全羊汤、烤全羊是最具传统风味的民族美食;奶食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六种;粮食有小米、炒米、荞面,喜用黏豆包蘸荤油、红糖食用,牛犊子汤、猫耳汤、蒙古贞馅饼、拨面、搁豆等均为常见食品。奶茶是蒙古族人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蒙古贞人以茶待客,喜喝红茶,以砖茶为主。蒙古酒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绵厚醇香。

此外,在礼仪风俗上,献哈达和敬酒是蒙古贞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一种非常隆重的礼仪;在生活方式上,蒙古贞在牧业时期住蒙古包,马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勒勒车适于在草原和沙漠上通行;在文娱活动上,有那达慕、大秧歌;在民间工艺上有绘画、剪纸、风筝等。这些民族民俗文化,不仅密切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存在、发展、消亡或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精神风貌。

海棠山具有典型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

海棠山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是荒漠化向外扩展的最前沿,是辽西地区保存较好、森林生态类型最完整、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天然林区,被誉为辽西“绿色明珠”。独特的地域特性和生态条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更造就了奇松怪石,以及四季迥异的美丽风光。

黄菠萝

(1)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内蒙古、长白三大植物区系交错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仅植物就达87科多种,其中有不少珍稀名贵树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核桃楸、黄菠萝、紫椴等,有辽西濒于消失的山杨、黑桦、蒙古栎、花曲柳等。此外,还有不少珍稀名贵中草药,如狼毒、断肠草等。这里囊括了阜新地区90%以上的植物种类。由三大植物区系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具有强大的向外辐射能力,使已经收缩的落叶阔叶林面积逐年扩大,增强了抵御荒漠化向东南部侵移的能力,是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可以说,这里的森林植被是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森林扩展的种子源,是辽西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为科研人员研究探索辽西地区森林生态发生、发展和自然演替规律提供了样本,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松怪石。海棠山属医巫闾山北段,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公里,主峰海拔.4米,为阜新地区第四高峰。摩崖造像、奇松、怪石并称海棠山“三绝”。

由于海棠山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松子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以石为母,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由于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松树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长,松针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有的依石而生,只在一边长出树枝。如在海拔米的峰顶生长着阴阳松、长寿松、迎客松和卧龙松,是海棠山四大名松,树龄都在年以上,由于根部很深,松树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经风霜雨雪却依然枝繁叶茂;在高21米的石崖峭壁上,生长着不怕雷击雨打的可怜松;在喇嘛讲经说法的广乐园,有多年树龄的古松、古柏随处可见。

海棠山松奇,石更美,可谓千姿百态,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这些怪石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卧龙石、观音石、济公帽石、青蛙爬山石、绵羊石、探海石、乌龟石、聚仙石、夹扁石、雄狮回首、鹰展翅……大都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块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其中,位于半山腰的逍遥石,形如一把巨型大椅,能坐上10余人,而巨石下面只有3点轻轻支撑着,似大自然神来之笔。

(3)四季迥异的塞北风光。登上海棠山最高峰,极目远眺,六大景区尽收眼底:摩崖造像景区,突兀岩石上的石刻佛像,体现了时空的纵横、形神的兼备、艺术的美韵,令人产生无尽遐思;峰峦叠嶂景区,奇峰怪石,林木茂密,令人深感别致;霞起青山景区,云飞山色,姿态万千,令人神魂飘逸;云落碧水景区,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美不胜收;松韵风涛景区,奇花异卉,四季迥异,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红石谷景区,红石飞瀑,神龟负子,双狮峰顶双狮对望,人在谷中走,如在画中游。

海棠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不仅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更有让人惊喜不断的四季之美,被人们誉为“动植物王国”“森林氧吧”。春季万物萌动,山花竞放,姹紫嫣红;夏季枝繁叶茂,清凉舒爽,消夏避暑;秋季红叶似火,漫山红遍,恰似塞北香山;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

众多文物古迹和革命历史遗迹阜新历史悠久。年前,我国古代先民查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查海文化。阜新又是辽代的重要战略基地,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革命历史遗迹。(1)唐代古战场遗址。海棠山东麓宝力根寺风景区哈尔其郎山曾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大战高句丽宰相盖苏文的古战场,盖苏文战败后逃至此修建了瞭望哨,并在后面的开阔地上屯兵把守,用石头修建了城墙。海棠山南麓三塔沟风景区也曾是盖苏文屯兵练武之处,留有将军石和练刀石等遗迹。(2)辽代古塔、古寺、古墓。三塔沟风景区因有3座辽代舍利塔遗址而得名,同时建3座塔在辽塔建制中非常罕见。景区内的辽崇先寺遗址,曾是萧太后屯兵点将之地,目前已复建了古塔、古寺;宝力根寺一带为辽代大将军耶律休哥家族墓地,出土了《辽晋国夫人墓志铭》和契丹小字《耶律奴墓志铭》。这些古塔、古寺、古墓留下了契丹文化的印记。(3)元明清古迹遗址。新民镇排山楼村有一通元代石碑大玄真宫祖碑,是研究元代历史地理和道教的宝贵资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棠山曾是明朝扼守辽东重镇广宁(北镇)、防御蒙古族和满族人进攻的军事要地,存有明长城遗址,其中国华镇与黑山交界处有明辽东长城11个边关之一的镇远关遗址;清初在海棠山南麓修建柳条边时,拆关为门,称白厂门。(4)革命历史遗迹。海棠山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抗日救国,原东北军上校王显廷在海棠山南麓的白厂门高举义旗,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阜新爱国志士苑九占率多人参加这支队伍。他们以海棠山区为根据地,痛击日军。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骑兵旅长高鹏振率部转战海棠山区。解放战争时期,领导阜新、彰武、黑山、北镇一带国统区地下斗争的中共阜彰县委副书记赵任远在海棠山一带搜集情报;阜新县路南武工队长哈图在此开辟革命新区。他们用光辉的英雄事迹,在海棠山上竖起了一座座巍峨的丰碑。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土特产阜新矿产丰富,除煤炭外,还盛产玛瑙和麦饭石。又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水果蔬菜口感独特。一些地方土特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玛瑙工艺品系列。阜新是中国玛瑙之都,玛瑙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玛瑙雕刻有一千多年历史,具有巧、俏、绝特点,曾是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爱不释手的宫廷贡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形成七大系列多个品种数千种款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留存记忆、馈赠亲朋的佳品。(2)三沟白酒系列。具有百余年酿造历史的三沟系列白酒,以当地红高粱为原料,延用百年窖池发酵,利用传统民族工艺和现代过滤灌装技术,形成独具一格的工艺特色,酒香浓郁,余味悠长,拥有浓香型、兼香型、清香型、营养型、芝麻香型五大系列多个品种,是中国驰名商标。(3)沙棘系列。沙棘油、沙棘果汁、沙棘茶等系列产品,以阜新盛产的沙棘为原料加工而成,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有“维生素仓库”之称,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保健作用。(4)麦饭石系列。阜新麦饭石含有几十种与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功能及维护正常性功能有关的微量元素,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药理功效,被誉为健康药石,目前已应用到食品、饮料、医药、环保、化妆品、工艺品等行业。(5)杂粮系列。阜新是优质杂粮的重要产区,小米、荞麦米、高粱米、玉米糁、红豆、绿豆、豇豆、黑豆、花生、大扁杏仁以及利用杂粮加工的各种面类、饮料等,具有特殊风味。其中,以“驼谷牌”化石戈镇小米最为有名。海棠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虽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海棠山文化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历史形成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影响和制约海棠山开发的突出问题。01

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景区开发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海棠山风景区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导致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困境。目前,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政府,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海棠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为保护区管理局直属机构,对外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有大板林场,实际上承担着旅游管理和林场管理的双重职能,并接受保护区管理局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的双重领导。而景区内的寺庙又由海棠山庙务管理委员会管理,在行业上接受市县林业、民族宗教、旅游、文物保护等部门的管理和指导。此外,景区内的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纵深开发又与大板镇政府相关联,土地开发等还涉及市县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顺畅,一是破坏了景区资源管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规划、建设、开发、保护以及宣传营销等方面很难统一思想和行动,而且相互之间利益矛盾难以协调统一。二是造成政、事、企关系不清,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开发权角色混同,人浮于事,观念落后,脱离现代旅游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旅游休闲品质要求日渐提高的现实,成为制约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三是旅游市场主体不明确,融资渠道不顺畅,景区投入不足,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方式单一,未能很好地发挥海棠山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所孕育的巨大潜力。02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市场定位不明确,品牌知名度不高

海棠山拥有多年历史的蒙藏佛教文化,拥有国内外罕见的密宗摩崖造像群,同时又地处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还是自然生态文化,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都具有代表性。然而,长期以来,海棠山文化旅游资源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文化品牌、打造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开拓什么样的旅游市场、吸引什么样的游客群体、发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缺乏科学性、统一性、权威性和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造成海棠山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突出,市场定位不明确,品牌知名度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未能真正发挥出海棠山文化旅游在全市旅游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虽然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对海棠山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和考证工作,出版了许多作品,为海棠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性的佐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些研究大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未能根据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趣味化、时代化的旅游产品。客源市场应定位以辽西、内蒙古东部和沈阳中部城市群为主,兼有少量全国各地游客,游客群体以政务、商务和信众为主。目前,海棠山景区仍然停留在恢复寺庙建筑、开发观光景点、维护简单设施、提供基础服务的初级旅游产品开发阶段。如新建的措钦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都是标准化的模仿物,未能突出自身特色,只能是一种蒙藏佛教文化的外观或符号,缺乏鲜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引导作用难以发挥出来。03

旅游功能单一,基础设施滞后,产业链条不完善

海棠山景区经营基本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旅游功能单一,产业要素欠缺,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旅游方式以观光游为主,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项目几乎为零。游程多为一日游或半日游的过境游客,很难留住过夜游客。在旅游产品上,以导游员讲解的观光项目为主,主要针对一些代表性的寺庙建筑、摩崖造像和奇松怪石进行讲解,以介绍蒙藏佛教历史和佛教浅层次的教义为主,而对普安寺的修建背景、摩崖造像的镌刻手法和工艺、蒙古贞民俗、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乡土人情等更深层次的介绍则很少涉及,致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既不能体验宗教人士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对蒙藏佛教悠久的历史、高深的教义进行接触,更无法领略蒙古贞风情,因而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大大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景区内正规、高水平的导游人员少,导游讲解大部分停留在外观感知上,对佛教文化知识和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的表现形式缺乏理解,故而不能把一些佛教文化特色向游客讲深讲透。普安寺的僧侣大部分从事开光、诵经、占卜等活动,基本不与游客作交流,因此游客游览时基本上是以观光或从事一些宗教活动为主,旅游内容单调,且多年来旅游产品面孔单一、重复,缺少变化和新的吸引力,游客重游率低。在交通出行上,目前通往景区的公交车还不是很便利,有时会出现有车去、无车回的现象。与周边景区没有专门的景区通道相连,除与国华镇、宝力根寺距离较近,与瑞应寺、天水谷温泉度假村有高速公路直连外,与关山旗敖包、十家子玛瑙城、大清沟等景区的距离均超过一小时以上车程。加之游客游览停留时间短,前往景区的往返交通时间大大超过景区停留游览时间。景区内的导游图少、旅游标识不完善、观光步道不健全。在餐饮住宿上,只有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的培训中心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但缺乏地域特色,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景区周边的农家乐数量少,且为自发式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因此,大部分游客选择去国华镇农家乐用餐或回市区、县城住宿。在购物娱乐上,只有几个地摊式的玛瑙纪念品销售点,质次价廉,根本无法体现中国玛瑙之都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玛瑙雕刻文化。在娱乐方面,景区内娱乐设施基本为零,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少。04

宣传投入不足,营销手段落后,核心吸引力不强

不可否认,海棠山景区基本还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状态。多年来,由于项目开发融资难,基础设施投入少,品牌塑造不力,市场推广滞后,缺乏核心吸引物,导致游客数量增长缓慢,经济效益滑坡。由于景区缺少前期的资金积累,使景区在升级改造方面欠账太多,总是以老面貌来面对新需求的游客,吸引力逐年下降。而景区发展势头不佳,也就难以获得方方面面的支持,景区只能处于勉强维持的境地。海棠山景区至今没有一个高起点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没有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没有常态化的内涵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没有由大德高僧、专家学者参与的佛事交流、学术研讨活动,没有参与性强、吸引力大的蒙藏佛教文化体验事项,没有集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和保健功能于一身的生态旅游项目,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可“炒作”的亮点,没有形成自己的主打品牌。甚至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更谈不上微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