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物能清四种热,李时珍说它入肝胆血份 [复制链接]

1#

#中医中药#

此物能清四种热,李时珍说它“入肝胆血份”,有四点需要注意。

先提一个问题:大家认为,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哪一味中药的知名度最高?

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不外于:人参、枸杞子、白术、艾叶等等这些养生常用之物。

然而,虽然人参有“补气之王”、艾叶有“百草之王、纯阳之草”、枸杞子有“男人之果”等各种美称。但要说现在知名度最高的中草药,它们都还算不上。

真正能荣登知名度冠军的中草药,当属“青蒿”莫属。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有会心一笑、确实如此的感觉。原因无他,因为青蒿素的缘故,“青蒿”也就成为目前所有中草药里知名度最高的“明星”。

但是,青蒿和青蒿素是两回事。青蒿素是现代科学对于疟疾的针对性药物,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在历代本草里、在中医理论里,青蒿的使用场景,和“青蒿素”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疟疾”只是发生重叠的、很小的一个部分。

那么,“完整”的青蒿是什么样的呢?

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青蒿性味苦辛而寒,能入肝胆二经。同时,青蒿本身有一种清凉的芬芳气味,历代医家对于青蒿的运用,主要在“清热”之上。

虽然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青蒿的清热,和其它如生石膏、银花之类的清热是有所不同的。青蒿的“清热”,至少可以有如下四种用法:

1、清虚热:所谓虚热,也就是“阴虚则热”的假热。因为阴津亏损不足以平衡阳热,同时还有卫气耗损之像,这就是常说的气阴两虚所致的虚热。

如温热证候后期,因为邪热伤阴,阴分有余邪未清,会出现一些暮热早凉、口干舌红的表现,就能用到青蒿清除阴分的伏热。常与知母、鳖甲、丹皮、生地等配伍,如《温病条辨》里的“青蒿鳖甲汤”。

2、骨蒸劳热:这种情况,和上面的气阴两虚虽然机理相似,但病因不同。前者因为温热之邪损伤卫气阴津,而这里则主要是劳损所致。简而言之,前者大多属于新病,后者多为久病慢证。

阴虚火旺常有如骨蒸劳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颧红心烦、手足心发热等表现。这时候,青蒿也是常常被用到的。历代医家用青蒿清血中伏火、除阴分伏热,同时退骨蒸劳热。常与鳖甲、秦艽、知母、地骨皮、胡黄连、生地、丹皮、白薇,当归等配伍,如《圣惠方》里的青蒿丸。

3、疟疾寒热:中医所说的“疟”不能等于现代科学的“疟疾”,一般以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的“往来寒热”为判断依据。

如温热病邪伏少阳经而见寒热交作,或疟疾的定时寒热等症,都用到入肝胆二经的青蒿,以清透邪热。常与黄芩、郁金、莒蒲、银花、竹茹、枳壳、半夏等配伍,如著名的“小柴胡汤”。

4、解暑热:虽然,我们现代人对“暑热”的理解,只是简单“酷热”的概念。其实,对于辛苦劳作的古人来说,夏天冲冒些许暑热之邪,或许还不至于影响劳作,但身体上的不适也是比较明显的。

因为夏天不仅酷热,湿邪也较盛,所以常以“暑湿之邪”表现出来,常见身热无汗、肢体困倦、胸闷不畅等不适。因为青蒿能芳香化浊、清暑避秽。常与藿香、佩兰、豆卷、滑石、通草等配伍,如《圣济总录》的青蒿甘草汤。

此外,青嵩能清肝胆之热、而明目退黄,前人也常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昏、目赤、羞明等眼部问题,常与菊花、石决明、草决明、黄芩、栀子等配伍。

青蒿性味苦寒而入肝胆二经,古代中医还用之以清泻肝胆湿热,对胆经湿热郁蒸而引起的黄疸发热、尿赤尿少等症,常与、车前子、黄柏、栀子等配伍。

青蒿的使用注意:

1、青蒿用于清肝胆虚热,退无汗的骨蒸,兼除温热久留;如果是肝肾虚热、骨蒸有汗,肺经伏火之证,则不宜青蒿,地骨皮更为合适。所以,“有汗无汗”是前代医家对青蒿使用的一个总结;

2、都是退少阳寒热往来,柴胡主要针对邪在少阳之半表半里实证,而青蒿则是针对肝胆虚热引起的“假少阳”证。

3、青蒿性味寒凉,不宜用于素体虚寒、大便溏泄、气虚诸证;

4、青蒿也有两种,一种外观很类似茵陈蒿,春天生长较盛,主要能利水去热,大致和茵陈相当;一种在夏秋生长旺盛,茎干紫色,这才是入肝胆血份的青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