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草药之52雷公藤 [复制链接]

1#

别名:震龙根、蒸龙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藤、大茶叶、水莽、*藤草、红柴根、菜虫药、断肠草、*藤根、*药、水脑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红紫根、*腊藤、水莽草、红药、山砒霜、*藤木。

古籍产地:生岭南,状若防己。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

原形态:攀援藤本,高2~3米。小枝红褐色,有棱角,具长圆形的小瘤状突起和锈褐色绒毛。单叶互生,亚革质,卵形、椭圆形或广卵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脉和侧脉在叶的两面均稍隆起,脉上疏生锈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5毫米,表面密被锈褐色短绒毛。花小,白色,为顶生或腋生的大形圆锥花序,萼为5浅裂;花瓣5,椭圆形;雄蕊5,花丝近基部较宽,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子房上位,三棱状,花柱短,柱头头状。翅果,膜质,先端圆或稍成截形,基部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褐色,3棱,中央通常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线形。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和次生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采制:夏、秋季采收,挖取根部,去净泥土,晒干,或去皮晒干。切厚片,生用。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较阴凉的山坡、林木丛中或溪边。直在偏酸性,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土或*壤土栽培。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根圆柱形,扭曲,常具茎残基。直径0.5-3cm,商品常切成长短不一的段块。表面土*色至*棕色,粗糙,具细密纵向沟纹及环状或半环状裂隙;栓皮层常脱落,脱落处显橙*色。皮部易剥离,露出*白色的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纤维性;横切面木栓层橙*色,显层状;韧皮部红棕色;木部*白色,密布针眼状孔洞,射线较明显。根茎性状与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气微、特异,味苦徽辛。有大毒。

炮制:1.净制:除去杂质花摘除花柄及蒂。

2.切制:除去杂质,根、叶洗净,稍闷,切片、切丝、干燥。

性味:苦,辛,大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g;带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也可制成糖浆、浸膏片等。岩研粉装胶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或;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凡疮痒出血者慎用。

各家论述:《湖南药物志》:杀虫,消炎,解毒。

附方:

1、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江西《草药手册》)

2、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湖南药物志》)③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调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配伍:

1.将适量甘草、白芨与雷公藤进行配伍,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众多中药都有调和的作用,而白芨对胃黏膜可以有效地进行保护,可以减少雷公藤对于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对于治疗雷公藤所引起的消化性潰疡作用显著。

2.瓜蒌、石斛与雷公藤进行配伍,瓜蒌味较甘,药性属寒,可以有效治疗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石斛对于胃功能的养护有着极好疗效,联合使用具有宽胸润肠、理气护胃的功效。经实验证明,对于雷公藤毒性导致的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及食欲不振有着明显疗效。对雷公藤甲素对于消化系统的侵害有显著效果。

中毒与解毒

雷公藤是一种剧毒药物,尤其皮部毒性极大,使用时应严格剥净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树缝中的皮分。据有关单位研究,雷公藤对机体的作用有二:一为对胃肠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为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并能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临床所见的一般中毒症状有头晕、心悸、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区疼痛、血粪等。为慎重起见,对患有心、肝、肾、胃等器质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妇应禁用;对治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肝肾区疼痛,尿中出现蛋白及血清转氨酶不正常时,应立即停药。中毒后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肠、导泻外,可服鲜萝卜汁4两或炖服莱菔子8两,也可用鲜韭菜汁或浓茶、羊血等以解毒。据20余个中毒案例的观察,中毒表现均为腹痛、呕吐、腹泻、嚎叫挣扎,但不发热。死亡大都在24小时内,最多不超过4天。如在服雷公藤后4小时内用催吐剂、泻剂,一般均能痊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