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泉路、彼岸花、忘川河、奈何桥、三生石LESSISMORE,SIMPLERISBETTERTHANMORE
据说人死后魂过了鬼门关便能踏上一条路,叫*泉路,路上盛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花叶生生两不见,相念相惜永相识,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亭子叫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路人递上一碗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前世今生来世。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
………………………………
传说人死先到鬼门关,出了鬼门关,途经*泉路,来到忘川河边,便是奈何桥。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最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加凶险无比,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生时行善事地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奈何桥上有孟婆,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今生今世所有的牵绊,了无牵挂地进入轮回道开始了下一世的轮回。
孟婆汤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阳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会落泪:因喜,因悲,因痛,因恨,因愁,因爱。孟婆将他们一滴一滴的泪收集起来,煎熬成汤,在他们离开人间,走上奈何桥头的时候,让他们喝下去,忘却活着时的爱恨情仇,干干净净,重新进入六道,或为仙,或为人,或为畜。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孟婆会告诉他:你为她一生所流的泪都熬成了这碗汤,喝下它,就是喝下了你对她的爱。来的人眼中最后的一抹记忆便是他今生挚爱的人,喝下汤,眼里的人影慢慢淡去,眸子如初生婴儿般清澈。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三生石、龙蜒草、断肠草
奈何桥边有块青石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早登彼岸”......
今生已知前生事
三生石上留姓氏
不知来生她是谁
饮汤便忘三生事。
世上有一种药叫“龙蜒草”,它能使垂死之人不死,但却不能活人。传说世上还有一种药叫“孟婆汤”,它能使人还阳,但却令人忘却过去。世上有一种草叫“断肠草”,它会让人恢复记忆,但它也可致命,一旦服之三天之内必会暴毙而亡。
彼岸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华。它的花香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想起自己前世的事情。守护彼岸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守候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花开的时候,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旨意偷偷地见一次面。
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艳的花被惹眼的绿色衬托着,开得格外妖冶美丽。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和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到磨难。从那以后,曼珠沙华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天堂祈祷的手掌,可是再也没有在那个城市出现过。这种花是开在*泉路上的,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转世,在*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后发誓不分开,在下一世再跌入诅咒的轮回。
彼岸花
相传以前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做彼和岸,上天规定他们两个永不能相见。他们心心相惜,互相倾慕,终于有一天,他们不顾上天的规定,偷偷相见。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见面后,彼发现岸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岸也同样发现彼是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他们一见如故,心生爱念,便结下了百年之好,决定生生世世永远厮守在一起。结果是注定的,因为违反天条,这段感情最终被无情地扼杀了。天庭降下惩罚,给他们两个下了一个狠毒无比的诅咒,既然他们不顾天条要私会,便让他们变成一株花的花朵和叶子,只是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
传说轮回无数后,有一天佛来到这里,看见地上一株花气度非凡,妖红似火,佛便来到它前面仔细观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佛既不悲伤,也不愤怒,他突然仰天长笑三声,伸手把这花从地上给拔了出来。佛把花放在手里,感慨地说道:“前世你们相念不得相见,无数轮回后,相爱不得厮守,所谓分分合合不过是缘生缘灭,你身上有天庭的诅咒,让你们缘尽却不散,缘灭却不分,我不能帮你解开这狠毒的咒语,便带你去那彼岸,让你在那花开遍野吧。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过地府里的三途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湿了衣服,而那里正放着佛带着的这株红花,等佛来到彼岸解开衣服包着的花再看时,发现火红的花朵已经变做纯白,佛沉思片刻,大笑云: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怎么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佛将这花种在彼岸,叫它曼驮罗花,又因其在彼岸,叫它彼岸花。可是佛不知道,他在三途河上,被河水褪色得花把所有得红色滴在了河水里,终日哀号不断,令人闻之哀伤,地藏菩萨神通非常,得知曼驮罗已生,便来到河边,拿出一粒种子丢进河里,不一会,一朵红艳更胜之前的花朵从水中长出,地藏将它拿到手里,叹到:你脱身而去,得大自在,为何要把这无边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无边的地狱里呢?我让你做个接引使者,指引他们走向轮回,就记住你这一个色彩吧,彼岸已有曼陀罗,就叫你曼珠沙华吧。曼陀罗华——白色彼岸花曼珠沙华——红色彼岸花传说中......也有*色的彼岸花..
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那些没法投胎轮回的活死人,或者是被吞食的幽灵.活死人因为身体里还有血,会变成鲜红色的曼珠沙华;而被吞食的幽灵,就成为洁白的曼陀罗华,吸食肉体长大的就呈现了魅惑的*色......从此,天下间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个长在彼岸,一个生在三途河边。
话说又过了很多年,天下有两个很相爱的人,可是有一年,男的在出外办事的时候不幸遇难了,他来到三途河边,看见满眼的血红,心里哀伤无比,他痛哭道:“我不要轮回,我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她还在家里等我。”他跌跌撞撞地来到孟婆这里,喝下忘情汤前,他问孟婆,为何天下诸般,最后这汤都要人忘情。孟婆笑而不语,只是要他快喝,他呆呆地看着汤,说:“人都要忘情,我偏不忘,轮回后,我要去找我的妻子。”
男人的妻子得知他的死讯后,悲痛绝伦,几度寻死都被男子的家人救了下来,最后女子答应不再轻生,但是要终生守寡。男子的家人一来看她性格刚烈,怕旧事重提,又要徒惹她伤心,二来念她有心,便暂时答应了她,等她情绪稳定后再劝她改嫁不迟。就这样,女人便在男子家继续住了下来,靠缝补为生。又说这男子轮回后,还真重新生在他和女子一起生活的小镇里,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二十年过去了,一天他出门经过女子守寡的门前,感觉到心里怪怪的,便停下来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刚好被女子迎面看见。轮回后,这男子的相貌气质均已完全变了,可是女子一看见他,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她走到男子面前,说了一句:“你来找我了。”便昏倒在地。男子一看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女人倒在自己面前,赶忙吓得逃离了那个地方。后来这个女的重病不起,到死前翻来覆去地说什么,但是声音太小,没有人听清楚过,所以也没有在意,这女子最后滴下两行血泪,一命呜呼了。女子来到地府,看见孟婆,突然很轻地问她:“老婆婆,以前是不是有个男子在这里告诉你,他不会忘记我,一定会回来找我?”孟婆点点头。女子心疼非常,哽咽道:“那为何他回来却不肯认我,哪怕他跟我说句话,在我临死前来看看我也好呀。”
孟婆拍拍她的肩膀,说:“你们很相爱,我很欣赏你们的勇气,这样吧,二十年后答案来临那一刻,我答应让你看看,只是这之前你无法转世,要在这里受苦二十年,你愿意吗?”女子说:“我愿意,不看见那个答案,我放不下对他的爱,即使投胎转世,也要心痛一世。”这女子于是被孟婆安排给彼岸花锄草,其实本无草可锄,但是女子的眼里满岸是草,锄了又生,永远锄不完,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十年后,孟婆把她带到轮回门前,说:“你站在这儿看着,但不要说话,你等了二十年的人,要来了。”女子激动得站都站不住了,好不容易平复下情绪,紧张地站在那里等着她爱的人出现。终于他走过来了,原来他得了病,没有治好,四十出头,又死了。他走到她和孟婆面前,孟婆把忘情水递给他,他拿起就要喝,女子急了,说:“你忘了你说的话吗?”男子看了她一眼,把手中碗里的水一饮而尽,接着走进了轮回门。孟婆看着失魂落魄的女子,说,爱情是什么?不过一碗水罢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说了算的,有今生,没来世,纵然你记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记又有什么不同?
佛说有生有死的是此岸,无生无死的是彼岸,其实佛是和大家开一个玩笑,彼和岸就是生和死,岸的彼岸就是彼岸,那么站在彼岸看此岸,此岸和彼岸又有何不同呢?可是佛说这话又很认真,因为花生叶落,叶现花枯,枯荣交替,你看见了花自然很难想起那还未发的叶,你见叶时又看不到那绝美无暇的花,可是见花见叶,和见彼岸,又有什么不同呢?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讲究的是大彻大悟,是顿悟,是立地成佛。而神秀说: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有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强调的是修心,是渐悟,是金石为开。从此天下虽然以敦宗为正统,但是渐宗也枝叶繁茂,遍布天下。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而言,要在一瞬间顿悟,基本是不可能的,就像佛教总是强调,须弥之间也能悟得正道,人这一辈子,光有经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人的境界。可是方寸虽小,还能悟到天开,天下这么大,能够把天下当作方寸之地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不如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去清扫一下上面的灰烬,照出自己,照出这个世界的百态众生。又拿佛来说,释迦就是如来,如来老大,就像带走彼岸花时一样,一向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所谓佛之大乘就是悟到无形方知有。可是偏偏他拜把兄弟金蝉子也就是唧唧歪歪的唐三藏不服他那一套,要自己强行参悟,正是嬉笑怒骂皆自在,管它有佛没有佛。最后悟的走火入魔,不得已,要去西天取经超度自己。孙悟空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厉害角色,更不把如来放在眼里,想必唐僧叫他悟空,是另有深意的,否则这猴子本就空里来,他一言一行皆空皆寂,何悟之有呢?这对活宝悟的是小乘,悟的是生命。打个简单点的例子来说,如来是贵族,那么这师徒就是市井游民,只是贵族虽然一套礼仪已经无懈可击,但是市井江湖怎能悟到尽头。三藏和悟空,与其说是叛逆,不如说是悲壮,明知不能偏要不能之能,这不是飞蛾扑火,所以如来看见金蝉子常说不好,怎么不好,就是开天辟地,他悟出来了,如来这一哥的位置就要受到挑战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实任何人,一旦以现实为参照物,就不会陷入精神上的漩涡,佛教与其说是大智慧,不如说是捉迷藏,这盘棋,不会下的可以拿来磕头拜佛,会下的往往要下到走火入魔。我不是如来,更不是三藏,也没有悟空的本领,我不想悟大乘,也悟不好小乘,就悟洒脱二字,悟出来,我心中自有天地,悟不出,我生命自有生活。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虽然很欣赏,但惊叹大于欣赏。变故后自己一直在思考着一些东西,不乏对着天空的那点点眼睛去沉思佛性的精髓让自己变得坦然,然而却始终无法参透这个道理:“爱情是什么?不过一碗水罢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说了算的,有今生,没来世,纵然你记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记又有什么不同?”
爱情是盘棋,没找到爱的人可以拿来作为自己心灵空虚的伪装,找到爱的人却往往爱到走火入魔......过去的故事是我还了上一个轮回欠下的记忆,当再也不欠什么的时候,她会把手中碗里的水一饮而尽,接着走进了轮回门,就犹如一句话:“如果你选择了遗忘,说明在内心爱过......”。
彼岸花三生石奈何桥
1、彼岸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人死后先到鬼门关,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泉路。路上盛开着大片大片的彼岸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泉路因其花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彼岸花,是开在*泉路上的花。由于花和叶盛开在不同的两个季节,因而花开时看不到叶,有叶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也是这长长*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七绝彼岸花生生相错不相见,世世轮回血色湮。只见花开难见叶。*泉一路两相牵。
2、三生石过了那条盛开着彼岸花的*泉路,就到忘川河,忘川河水呈血*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波涛翻滚......
忘川河旁边有个三生石,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上面刻着四个字“早登彼岸”。你可以在石头上刻下你今生你最爱的人和来世你想等待的人的名字。过河后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来生你若再次过桥时,可以在三生石上找到你前世今生和来世,还有你最爱的人的名字。
三生石第一世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青石,我为月芽儿;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我知道,我将生生世世与你结缘。于是我跪在佛前求了年,求他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你,求他让我们结一段美丽情愫。佛于是把我变成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我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泪水。然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我就是这样枯萎了,在我死去的那一瞬间,我看清了你脸上的惊讶,你捧起我的枝叶,泪湿衣襟。那一刻,我含笑。回到佛前,我泪垂不止,长跪不起。佛垂首,叹息。三生石第二世那一世,你为皇帝,我为战俘,你是那样意气风发,少年得志。在我父兄叛乱后,你怒发冲冠。我满身愧疚,满身痛楚。你杀光我的族人,抢掠我回宫,带回一个满身素缟的异族王妃。你说,你等得我好苦,你会爱我,照顾我,生生世世长相厮守。是的,我爱你,在生命的轮回中,我是经过了怎样的期盼与你相逢啊。然而我,抽出你腰间的匕首刺入自己的心脏。我无声地睁大双眼,轻声说:“对不起。”是的,我就这样自绝在你面前,我很残忍,弥留中,我看到你莫大的悲愤与哀伤,我听见整个宫殿回荡你无助的唉啸,你咬破中指,将一滴鲜血点在我的手腕,指天发誓,以此为印,永不弃我,那一刻,我心碎了你还记得吗?这是三生石上的第二世。三生石第三世我于苦海中挣扎沉浮,哀求了年,佛终于肯原谅我,向我伸出莲花圣手,让我再次与你相遇然而你却不记得我了。轻扶手腕,那血红胎迹竟在发烫。为了这前世未了的溯源,我在你孤傲的身姿下握住一把残破旧事。:对我微笑吧,即使那微笑里有千里的距离,我也心动。对我怒视吧,若那怒视里有痴心的责备,我亦无悔然而你只是漠视。每日夜里,我含泪祈祷神明,如果你看了我一眼,我就会幸福的死掉,如果你不看我,我就会痛苦的死掉。是不是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而又心甘情愿?而你,仍然漠视。我等待的心痛苦又幸福,我微笑地看你从我身边无视地走过,看着你的目光从我头顶越过,有你存在的故事里,怎样的结局都好夕阳温柔,听耳边许多新鲜又陌生的笑声响起。
三生石诗歌三生石上望三生,缘定三生载永恒。
前世与谁情缱绻?来生是否又相逢!今生梦断*泉路,彼岸花前泪有声。血色石前谁名刻?乡台泪眼望几层?旖旎梦里恋今生,不羡神仙不慕僧。奈何桥上莫远走,相约转世伴来生。悠悠往事随风过,脉脉柔情绕古藤。款款深情石上铸,绵绵海誓伴山盟。3、奈何桥忘川河上有一座唯一的桥叫做奈何桥。奈何桥尽头有个望乡台,望乡台是最后遥望家乡和亲人的地方。在忘记今生一切的记忆前,在脱胎换骨重新做另一个人之前,你可以在这里,最后望一眼你的爱恨情仇,你的魂牵梦绕,你今生的最爱的人,你来世还想等待的人。
望乡台旁边有个孟婆,手里提着一桶孟婆汤,每个人都要走上奈何桥,孟婆都要问你是否喝碗孟婆汤。孟婆汤是用忘川水熬成,也叫忘情水,喝下去就会忘记今生今世。一生的爱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会随着这碗孟婆汤忘记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为了来生再见今生的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受尽折磨,等上千年才能投胎。但是,千年里你在河里受尽折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你的爱人一次次过桥却无法相见,千年之后,他(她)已不记得你,你可能也已不是他(她)的最爱......
喝下孟婆汤,就死心塌地地进入阴曹地府,投胎重新做人了。
阎王的前世今生
有句俗话说的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指的是县官不如现管。但今天我要说的而是这个俗话里的阎王爷。说到阎王爷,很多人想到的是掌管地狱的王。但在进一步说阎王到底是谁,有的人就不知道了,最多只能说出来十殿阎王,下面来仔细看看阎王爷的前世今生。
阎王爷,还叫阎罗王,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阎魔王”一词,又译作双王,系因此王在地狱中双受苦乐之故。此外,另有一说,谓系兄妹二人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因此称为双王。依佛书所载,阎摩鬼王,总治一四○地狱。其宫殿在阎浮提洲南方的铁围山之外,纵广六十由旬,有七种墙壁、栏楯、铃网与行树。台殿园苑,景境甚为殊丽。然而阎王并不只是享福报与主掌地狱狱政而已。由于他宿世曾造恶业,业报所及,使他在冥司仍然三时自受其苦。受苦之时,宫殿自然变成炎炽铁城,他也会被守狱者施以种种处罚。当他忏悔心切、发愿入佛门时,则苦报自然消除。
在密教里,阎摩王被列在天部,名为焰摩天。而且也有以焰摩天为中心的修法。依《十二天供仪轨》所载,此天像是︰骑乘水牛,右手执人头幢,左手仰掌,有天女与持刀棒戟之鬼使为侍。在修法方面,日本有一种‘焰摩天供养法’(略称‘焰摩天供‘),主要功能是除病、息灾、延寿与生产。修焰摩天法时,所建立之别尊曼荼罗,谓之‘焰摩天曼荼罗’。
而我们所熟悉的阎罗王,其实是道教的神仙,道教根据印度神话及佛教的阎魔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并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但同时,佛教也将十殿阎王概念吸收,由此佛教神话中阎罗王冥界之王的神职被剥夺,佛教的阎罗王也成了和本土道教一样由北宋包拯担任的地府第五殿殿主。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分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狱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所谓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阎王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佛教传说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爷身边的下属有:鬼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钟馗、孟婆、地公、游星,无数阴兵鬼将等。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都是清官。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东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势。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除了重庆酆都,又称丰都)。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各王诞辰之日,虽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阎王,当是在为亡魂举行超度科仪之时,以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
1.地藏王,一般称为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和阎罗王的关系,就和佛陀在世时与各个国王的关系类似。阎罗王是管理地狱和饿鬼道(民间称为阴间)的最高的神灵,类于行政管理工作,而地藏菩萨是度化包括阎罗王在内的地狱、饿鬼两道众生的佛法践行者,类于心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说两者的关系的话,可以把地藏菩萨看做是阎罗王的佛法老师、思想导师。
2.其实地藏菩萨原本是如来一个级别的,但如来发了50个誓言成圣了,其他菩萨眼红也跟着发誓,但没成功。像观音发誓和地藏的发誓根本就实现不了,一个是要世上没坏人,一个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根本就实现不了的,地藏才一直待在地狱。
3.“鬼王”中的“王”字并不代表至高无上的身份,鬼王的塑像上身裸露,红发獠牙,手拿镇妖铃,狰狞凶恶,整个一副夜叉鬼模样。他与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为伍,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但因其挂了个“王”字,地位应该高于一般鬼卒,大约是个像山大王那样的头领。
4.夜游在南方荒野,有十六个神灵,一个个都是小脸颊、红肩膀,手挽手的连成一起,给*帝守夜.他们白天隐去,夜晚出现,因而叫做”夜游神”,与日游神相反,夜游神是在夜间四处游荡巡行的凶神,他们与日游神们日夜轮流值班,专门找人的麻烦,还经常向上司打小报告,活像一帮专门祸害百姓的“阴间小特务”。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阎罗王)是管理阴间的神,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而阎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传说。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神。关于阎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阎王
以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思考都是不大一样。中国文化是很早熟的。从周朝开始,人们就更多的在于现实生活。
《论语》里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还没能服侍好,怎么就去服侍鬼神呢?”。问死是怎么回事儿?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他更关心活人的事儿,对于死后会怎么样,神和鬼是怎么回事儿?这些问题她都搁置起来不管。
但是先秦时期人们普遍相信。人死之后会有灵魂。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魏国首都大梁的北边儿有个叫泥鳅的村子,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模仿别人的儿子兄弟的模样,村子里有个老头儿,有天喝醉酒回家,这个鬼就办成他儿子的样子,在路上不断的捉弄,回到家以后,酒醒了就骂他儿子说,我是你老爸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为什么要在路上捉弄我呢?老头的儿子一边儿哭一边儿磕头说。太冤枉了,没这回事儿啊,我昨天去村子东边儿跟人讨债去了。老头相信了,儿子的话说肯定是那个奇怪的鬼在捣蛋。第二天老头儿又故意到街上喝酒。那个鬼把他杀了。
当时的老百姓普遍相信鬼的存在,而且他们认为鬼是人的生活的崎岖。你看,现在博物馆里有很多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大多数都是从那会儿的墓葬里头出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陪葬品呢?就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人变成鬼之后,还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活着。
这种灵魂不灭的思想,在秦汉两代就更加流行,当时讲就一句话叫做"事死如事生",就是对待死的人和对待活的人是一样,这样的想法导致人们纷纷追求厚葬。
埋葬一个人的时候,要配备很多很多的随葬品。这样,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才能过得幸福。
江西海昏侯大墓,海昏侯刘贺的陵墓,光铜钱儿就出土了十几吨。珍贵文物是成千上万。
汉武帝的陵墓叫茂林,从他继位的第一年就开始修建,修了整整50多年,每年国家收入的1/3。要用来修建这座陵墓地宫建筑,陪葬品,地面儿完全是按照活的时候的样子安排。
活人就给死人陪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人死后会变成鬼继续存在,还有儒家提倡小道,也让子孙后代对于去世的先辈不敢怠慢。
在灵魂不灭的想法和儒家孝道的双重影响之下,从王侯将相到普通老百姓,只要有条件都会厚葬。
到了唐代,人们对死后的世界想象变得更加丰富,更觉得既然活着的时候儿要花钱才能生活,那死了以后也得花钱。
于是开始流行烧纸,钱儿在汉代,就像海昏侯墓一样,人们是直接把真的铜钱儿埋到了坟底。
古人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像什么天堂地狱这样的体系就越来越完整,当时流行一种死后死亡审判,会有十位阴间的冥王来看:第一位叫秦广王。他负责人的寿命长短,也就是人死之后鬼魂第一站要报到的地方;第二位叫这个楚江王,他管人的功劳与过失;第三位宋帝王,主管刑法;第四位呢,叫仵官王,专门负责那些敲诈勒索的案子;第五位就是我们常说的阎王爷,他是专门管理地域,手下有18个判官,分别负责18层地狱。阎王爷会用各种手段奖励善人,惩罚恶人。第六位呢,平等王,专门负责这个金银盗窃类案件;第七位泰山王,专门负责重大案件;第八位都市王;第九位,卞城王;第十位叫五道转轮王,专门负责转世投胎之类的业务。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对这十位阴间的王应该很熟悉,孙悟空经常和他们打交道,西游记是明朝人写,可见这种十王审判的概念在明朝也是很流行,越到后来关于死或世界的想象,完整复杂。
除了上面这十个阴间的王。还有奈何桥和孟婆汤。孟婆出生在汉代,从小熟读儒家经典,长大以后有诵读佛经,自己吃素,还劝告别人不要杀生,一直到了81岁都没有结婚,因为他姓孟啊,所以什么叫她孟婆,当时,有人能知道前世的因果。泄露了天机,于是,天帝就命令孟婆做了这个幽冥之神,在阴间修了一座奈何桥,炼制了一种汤,就是孟婆汤,也叫迷魂汤啊。
据《幽冥录》记载:“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真实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十殿阎王别名:十殿阎罗王、十殿阎罗、地府十王
十殿阎王是民间流传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其说始于唐末。十殿阎王,其名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仵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因分居地府十殿,故名。《释门正统·利生志》中有阎王记载,正统佛教中没有十殿之说,后期有些人结合民间之说归入佛教,道教也沿用此说。
阎王,是梵阎罗天子,或称阎罗大王。阎魔,即琰摩、琰摩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以阎王作为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民间传说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阎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佛教大藏中没有此经,应属于伪佛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另据《禁度三味经》(佛教大藏中没有此经,应属于伪佛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但未明有其他阎王。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十殿阎王?一殿秦广王
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形象:豹眼狮鼻,络缌长须,头戴方冠,右手持笏于胸前(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一殿秦广王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统管幽冥吉凶。鬼判殿居大海沃礁石外。正西*泉黑路。凡善人寿终之日。是有接引往生。凡勾到功过两平之男妇。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人世。或男转为女。或女转为男,依业缘分别受报。凡恶少者。使入殿右高台。名为孽镜台。台高一丈,镜大十围。向东悬挂。上横七字。曰孽镜台前无好人,押赴多恶之魂。自见在世之心之险。死赴地狱之险。那时方知万两*金带不来。一生惟有孽随身。入台照过之後,批解第二殿。用刑发狱受苦。
?二殿楚江王
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形象:短脸阔口,头戴冠,身着长袍,左手持笏(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阳世如犯拐骗少年男女,欺占他人财物,损坏人耳目手足。指下不明医药取利,不放赎壮年婢女,凡议姻亲,贪图财势;隐匿年岁。他家说合未定之先,确知或男或女,实有恶疾奸盗等项,含糊不以实告。误人终身者。查核事犯多寡。年分深浅。有无延害变端。即令狰狞赤发等鬼推入大狱。另发应到何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世间男妇,常将玉历说与世人知警,或玉历钞流传。及见人有病者,医药相助,贫难者予粥。或施钱救济多人者。并悔前非。准照功过两平之例,余罪勿论,勾到之日即交第十殿,发放投生人道。如能爱惜众生,不妄杀害,训劝儿童,勿伤昆虫,於三月初一日,誓愿戒杀放生者,命终免入诸狱。亦即交第十殿发放往生福地。
附:十六小地狱分别为:一、黑云沙小地狱;二、粪尿泥小地狱;三、五叉小地狱;四、饥饿小地狱;五、渴小地狱;六、脓血小地狱;七、铜斧小地狱;八、多铜斧小地狱;九、铁铠小地狱;十、幽量小地狱;十一、鸡小地狱;十二、灰河小地狱;十三、斫截小地狱;十四、剑叶小地狱;十五、狐狼小地狱;十六、寒冰小地狱。
?三殿宋帝王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形象:横眉瞪眼,双手于胸前捧笏(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阳世为人。不思君德最大。民命为重。膺位享禄者。不坚臣节。不顾民命。士庶见利忘义。夫不义。妻不顺。应爱继与人为子嗣。曾受恩惠。及得过财产。负良归宗归支者。奴仆负家主。书役兵隶负本官管长。伙伴负财东业主。或犯罪越狱及军流逃遁。因管押求人具保。负累官差亲属等事者。久途而不忏悔。虽作善。发入各重受苦不免,如犯讲究风水,阻止殡葬,造坟掘见棺。不即罢垦换穴。有损骨殖,伦漏钱粮。贻失宗亲坟冢。诱人犯法。教唆兴讼。写作匿名揭帖退婚字据。捏造契议书札。收回钱债券据。不注不掣套描花押图记。添改账目。贻害後人等事件者,查对事犯轻重。使大力鬼役进入大狱,另发应至何重小狱受苦。受满转解第四殴。加刑收狱。
附:十六小地狱分别为:一、碱卤小地狱;二、麻缳枷纽小地狱;三、穿肋小地狱;四、铜铁刮脸小地狱;五、刮脂小地狱;六、钳挤心肝小地狱;七、挖眼小地狱;八、铲皮小地狱;九、刖足小地狱;十、拔手脚甲小地狱;十一、吸血小地狱;十二、倒吊小地狱;十三、分髃小地狱;十四、蛆蛀小地狱;十五、击膝小地狱;十六、割心小地狱。
?四殿五官王五官王吕(亦作杵官王),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形象:皱眉瞪眼,连耳长鬃,头戴方冠,身穿长袍,左手在膝前握一个念珠,右手持笏放在膝间(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五(仵)官王(亦作忤官王),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附:十六小狱分别为:一、池小地狱;二、蝥链竹签小地狱;三、沸汤浇手小地狱;四、掌畔流液小地狱;五、断筋剔骨小地狱;六、堰肩刷皮小地狱;七、锁肤小地狱;八、蹲峰小地狱;九、铁衣小地狱;十、木石土瓦压小地狱;十一、剑眼小地狱;十二、飞灰塞口小地狱;十三、灌药小地狱;十四、油滑跌小地狱;十五、刺嘴小地狱;十六、碎石埋身小地狱。
?五殿阎罗王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形象:白净脸孔,头戴冠旒,两侧垂香袋护耳,身穿荷叶边翻领宽袖长袍,双足着靴;双手在胸前捧笏,正襟危坐(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同时,也是大家最熟知的阎王。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阎罗王)是管理阴间的神,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而阎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传说。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神。关于阎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附:十六诛心地狱分别为:一、诛不敬鬼神、猜疑是否有因果报应的心小地狱;二、诛杀害生命的心小地狱;三、诛将善愿未完就犯恶的心小地狱;四、诛亲近罪恶、行为错误等恶行的心小地狱;五、诛欺善怕恶、怨恨他人不快死的心小地狱;六、诛计较名利、是非,移祸他人等心小地狱;七、诛强奸妇女、设计令妇女失贞、引诱妇女委屈地顺从自己的淫意,或者不论有无谋害之意,与妇女贪恋淫乐等心小地狱;八、诛损人以利己等小心地狱;九、诛悭贪不舍、不愿布施、不顾别人面临生死紧急之困境等心小地狱;十、诛偷窃、盗取别人财物,昧着良心,耍赖而不还债等心小地狱;十一、诛忘恩负义、以仇报怨等心小地狱;十二、好斗、好赌、好胜,以致牵连、拖累他人等心小地狱;十三、诛为了名利、欺骗、诱惑大众等心小地狱;十四、诛自己虽未亲自加害,但却狠毒地教唆他人去害人等心小地狱;十五、诛妒嫉善良、贤能等心小地狱;十六、诛执迷不悟、死不改过、诽谤他人等心小地狱。
?六殿卞城王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地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形象:竖眉张口,头顶战盔,身着铅甲,束腰勒带,足踏革靴,双手于胸前拱揖(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卞城王,其掌理大海之底,是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唤大地狱。其宽广八千里(五百由旬),四周另设十六小地狱。是道教的词语。中文名:卞城王;所属教派:道教;身份掌理:大海之底;出生日期:三月初八。
附:十六小地狱分别为:一、常跪铁砂小地狱;二、屎泥浸身小地狱;三、磨摧流血小地狱;四、钳嘴含小地狱;五、割肾鼠咬小地狱;六、棘网蝗钻小地狱;七、碓捣肉浆小地狱;八、裂皮暨擂小地狱;九、衔火闭喉小地狱;十、桑火烘小地狱;十一、粪污小地狱;十二、牛雕马躁小地狱;十三、绯窍小地狱;十四、头脱壳小地狱;十五、腰斩小地狱;十六、剥皮揎草小地狱。
?七殿泰山王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形象:扁鼻凹脸,头戴方冠,双手怀中持笏(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七殿泰山王,司掌大海之底。西北沃石下,热恼大地狱。周围广五百由旬,并另设十六小地狱。
附:十六小地狱分别为:一、恤自吞小地狱;二、冽胸小地狱;三、笛腿火逼坑小地狱;四、权抗发小地狱;五、犬咬胫骨小地狱;六、燠痛哭狗墩小地狱;七、则顶开额小地狱;八、顶石蹲身小地狱;九、端鸨上下啄咬小地狱;十、务皮猪拖小地狱;十一、吊甲足小地狱;十二、拔舌穿腮小地狱;
十三、抽肠小地狱;十四、骡踏猫嚼小地狱;十五、烙手指小地狱;十六、油釜滚烹小地狱。
?八殿都市王都市王*,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形象:白净面皮,双手捧笏(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附:十六小地狱分别为:一、车崩小地狱;二、闷锅小地狱;三、碎剐小地狱;四、孔小地狱;五、翦朱小地狱;六、常圊小地狱;七、断肢小地狱;八、煎脏小地狱;九、炙髓小地狱;十、爬肠小地狱;十一、焚小地狱;十二、开瞠小地狱;十三、剐胸小地狱;十四、破顶撬齿小地狱;十五、割小地狱;十六、钢叉小地狱。
?九殿平等王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形象:老者形象,连鬃长髯,头戴方冠,身着长袍;双手握于袖中,怀中抱笛板(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九殿平等王,司掌大海之底,西南方沃燋石下的阿鼻大地狱。阿鼻大地狱又称无间地狱、阿毗脂大地狱、阿鼻焦热地狱、阿鼻大城。阿鼻大地狱广、深两万由旬,也就是九百亿平方公里(即九千个中国领土范围)。密设铁网之内,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附:十六小地狱分别为:一、敲骨灼身小地狱;二、抽筋擂骨小地狱;三、鸦食心肝小地狱;四、狗食肠肺小地狱;五、身溅热油小地狱;六、脑箍拔舌拔齿小地狱;七、取脑填小地狱;八、蒸头刮脑小地狱;九、羊搐成盐小地狱;十、木夹顶小地狱;十一、磨心小地狱;十二、沸汤淋身小地狱;十三、*蜂小地狱;十四、蝎钩小地狱;十五、蚁蛀熬眈小地狱;十六、紫赤毒蛇钻孔小地狱。
?十殿转轮王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形象:面有短须,双手捧笏(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龛)。
十殿转轮王。殿居幽冥沃石外,正东直对世界五浊之处。设有金银玉石木板奈何等桥六座。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核定,发往四大部洲何处,该为男女寿夭富贵贫贱之家投生者。逐名详细开载。月汇知一殿,注册送呈酆都,阴律凡胎卵湿化。无足两足四足多足等类,死就为;轮推磨转。或年季生死。或朝生暮死。翻覆变换。为不定杀。为必定杀之类。概令转劫所内。查较过犯。分发各方受报,岁终汇解酆都。
高质量青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