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作者:敖笑之
“这是湘东么?走在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宽敞街道上,我怎么也难以寻觅到70多年前、我少年时代留下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小摊点的米面用米好、蒸烫得匀称、汤鲜、味正……”
年11月24日晚,萍乡日报社四楼会议室座无虚席,“驿路梨花”忆乡贤——彭荆风作品研读会正在紧锣密鼓举行。来自萍乡电台交通文艺频道的主持人铭宇以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深情并茂地朗诵彭荆风先生的散文《湘东老街》,带着与会者跟着作者回到了湘东老街,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来自彭荆风先生家乡湘东区的领导和作家代表、赣西文学学会部分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萍乡学院学生等30余人共同参加了活动。
我国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祖籍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整个少年时代几乎都生活在湘东,今年7月24日,因病去世于云南昆明。彭荆风先生是萍乡人民的骄傲。如果先生在世,按照传统习俗,庆祝先生90华诞该隆重举办。在彭荆风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中共湘东区委宣传部、赣西文学学会、湘东区文广新旅局联合主办了此次研读会。萍乡日报社、萍乡电台交通文艺频道、湘东发布、《赣西文学》等提供媒体支持。
活动由赣西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敖桂明主持。
湘东区文广新旅局局长陈娇介绍了彭荆风先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研读会上,《萍乡日报》总值班何耀萍回顾了彭荆风去世后《萍乡日报》加强策划,刊发通版纪念的事情。
“确认彭老去世的消息时,正是我轮值总值班。我立即组织稿件,不惜版面,在《赣西都市》的一版和四版以通版形式,刊发缅怀彭荆风先生的散文作品,并配发编者按。这在《萍乡日报》是史无前例的。同时,我们报社印务中心也组织精干力量,抓好印刷的各个环节,确保当期报纸印制精美,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誉,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良好反响。”
萍乡学院图书馆馆长刘建明历数了萍乡在中国文坛有影响的唐禀、文廷式、刘凤诰等历代文学大家之后,自豪地说:“朱向前、彭荆风是萍乡现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彭荆风也创造了萍乡作家作品入选中学课文奇迹。作为萍乡学院文学院原院长,我遗憾的是当初没有在学院设立彭荆风作品研究课程。回去后,我将提议萍乡学院设立彭荆风文学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
座谈会上,《赣西文学》主编漆宇勤提议针对彭荆风的经典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展开重点研讨。刘建明认为,《驿路梨花》是一篇文道合一的佳作,它的创作背景是,“文革”之后,全国再度掀起学习雷锋活动高潮,旨在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助人为乐与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永远也不会过时。同时,在题材上,通过讲述军队为当地少数民族建茅草屋,少数民族小姑娘和当地群众自觉保持屋里有食物和水等生活用品,以方便过路人的故事,反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深,以及汉族和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一家亲的重大主题。在艺术特色上,构思巧妙,一波三折,语言朴实、生动。“也正是因为如此,《驿路梨花》才被选入课文达22年之久。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刘建明最后补充说。
“《驿路梨花》是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艺术再现,对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融合,都需要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湘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黎冬萍说,“今天,我们因为《驿路梨花》相聚、相识,不仅缅怀彭荆风,同时也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
漆宇勤则从主题创作的问题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驿路梨花》的主题,放到今天来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有的作家总是错误地认为,只有抒写个人性情才能更好的自由发挥,才会出好作品,主题创作会束缚艺术创作,难以创作出好作品。事实胜于雄辩。《驿路梨花》用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艺术才华,任何主题创作,仍然可以写出上乘佳作。
来自湘东小学的刘仕清老师因为眼睛出血,医院住院。听说举办彭荆风作品研读会,她抱病参加活动,从自己过去读书的时候学习《驿路梨花》,以及今天如何重新认识《驿路梨花》谈了自己的感想。其他与会者也纷纷发表对《驿路梨花》的读后感想。
《驿路梨花》研讨完毕,萍乡电台主任记者、著名主持人胡晓鹏全文朗诵了《驿路梨花》,那抑扬顿挫的朗诵,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梨花的海洋……
接下来,赣西文学学会副会长敖有邦回顾了年10月底彭荆风最后一次回萍探亲时与青少年座谈的一些感人细节,并讲述了彭老去世后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