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小县城,每年外贸收入超10亿元全靠 [复制链接]

1#

在一些地方,农业农村与跨境电商的创新融合,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守在家门口,靠着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到世界各地。他们是如何打通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障碍?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在晒谷场上“编篮子”。一根细小的藤条经过交、压、串、缠绕,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手法娴熟的农户二十分钟就可以编完一个篮子,一个篮子的工价在2-6元不等。这些农户编织出来的手工艺品将会漂洋过海,经由电商平台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

黄彬静和冯振东这对“90后”夫妻,是村里为数不多以编织为生的年轻人。由于手艺精湛,黄彬静的手工编织作品经常作为样品发往海外。

眼看企业订单越来越多,这位年轻的“老师傅”也不再只满足于自己单干,而是把周边村落的乡亲们都发动起来,自己转行成了二级供应商,负责将材料发给村民,再回购村民编好的篮子。

黄彬静粗粗算了笔账,一年下来他们夫妻俩靠编织手艺能有将近10万元的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她的队伍,就连原先村里的麻将馆现在也成了编织工坊。

黄彬静所在的公司是黄连将在年创办的,公司+订单+农户的生产模式,打造了一条极具灵活性的生产线。近年来,在销售上,借助专业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大数据,精准对标海外需求,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早在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就被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传统手工,正是产品最大的卖点,而速度和效率,是衡量现代工厂生产的基本指标。

芒竹编织品类众多,但是村民们通常只擅长编织其中的一两样,面对五花八门的外贸订单,黄连将眼下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到村子里去教授村民新花样。

“顺势而为,因人制宜”,这是黄连将摸索多年得出来的经验。针对不同村子农户编织的习惯,黄连将会合理派单,农户们做自己最擅长的品类,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绝活”。同时,为了提升农户们的质量意识,每到周末,黄连将都要亲自带着标准样品下乡培训。

现在,黄连将的公司有编织农户多户,遍及全县21个乡镇。年,黄连将的营业额已经突破万元。而博白全县共有家编织企业,固定从业人员2.8万人,临时、季节性从业人员多达20余万人,每年带来10多亿元的外贸收入。

就在近期,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部署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健康发展。随着乡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新农人”正在触网“蝶变”,跨境电商助力“土货”走得更远。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进一步突破产业链中的短板,解决质量把控、物流时效、人才匹配等难题,跨境电商这样的“新农活”,一定能为中国乡村连接起更广阔的“新天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