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神农氏是中华上古时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领袖。他的多项伟大发明创造,曾对中华文明的进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也因此被尊为上古“五氏”,“三皇”之一。
“五氏”为上古五位杰出的部落领袖,包括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按时间顺序排列。)
“三皇”是哪几位?有多种说法。但无论哪一种,都少不了神农氏的位置,可见他地位的崇高。(主流说法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神农。按时间顺序排列。)
本文简单介绍神农氏的生平事迹以及主要贡献,然后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神农氏是不是炎帝?
人物渊源
神农氏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位领袖,又号魁隗氏,烈山氏。相传神农氏姓姜,名石年,牛首人身,出生地在姜水(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部落以羊为图腾。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在伏羲前后(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伏羲氏衰落之后,神农氏逐渐崛起成为中原最强大的部落。相传在神农氏之后,姜姓部落一共传八位部落首领,历经五百三十年,而后于黄帝时代衰落。
神农氏的主要贡献在于“制耒耜,种五谷,教民耕种”。他开创了种植农业,引导中华先民的由渔猎采集向定居农耕生活方式转变。
除了农业,神农氏还亲尝百草,开创了中医药物学。据说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他还发现了茶叶的神奇功效。
除了以上两项伟大创举,相传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弓箭,五弦琴,蜡烛,麻布衣裳,并且首创了以物易物的市场制度,是中国货币与商业的起源。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神农辨谷以及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辩谷
中华始祖伏羲曾发明了圈养飞禽走兽的获食方式(故称庖牺氏,详见笔者伏羲文章),使得中华先民们初步脱离了四处游猎的生活方式。
但是那时候靠圈养牲畜获得的食物远远不够吃,而且,饲养牲畜也需要采摘植物果实种子作为饲料。因此,先民们仍然需要出去打猎捕鱼,以及采摘种子果实补充食物来源。
然而采摘植物往往会受到自然环境,天气因素的影响,收获多少无法保障。而且,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总之,靠野外采摘获取植物果实种子的方法是低效的。
神农氏决定为部落民众解决这一难题。他想到了人工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于是决定从寻找优良的植物种子入手。
古籍记载:上古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意思是上古时代,天上降落小米的种子,神农捡取并用来种植充饥。这是关于神农氏发现第一种可食用植物——粟的传说。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事实上,神农氏为了寻找合适的植物种子,踏遍了崇山峻岭平原旷野,并且亲自品尝无数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带壳的植物种子煮熟后可以充饥,这种植物的果实特别细小,称之为粟(就是稷去壳后的果实,即小米),这是一项里程碑式发现。
嘉禾
相传神农氏在羊头山品尝谷物种子的时候,一只全身通红的神鸟飞过天空,它的嘴里叼着一株带有九头大穗的的谷物——“嘉禾”。
当神鸟经过神农氏的头顶时,嘴里的植株掉落在地,神农拾取观察,发现这是从未见过的优良品种。
于是他尝试在土地播种嘉禾的种子,发现它很快发芽,并且只需要短短几个月就能成熟。成熟的时候,它的茎秆粗壮,谷粒饱满,因此神农命名之为“秬黍”。
除了稷和黍之外,神农继续尝试各种植物种子,又发现了另外三种可以食用的植物:麦,豆,麻。这三种与稷,黍合称为五谷。
关于五谷的成员,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其中,稻(大米)代替了麻。这也有可能是因为稻是后人发现并栽培的全新品种。
神农氏在分辨谷物以及种植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他还发明了高效率的翻土农具“耒耜”。他将这些成果无私的分享给部落民众,使大家摆脱了困扰已久的食物短缺问题。
部落民众因为感恩他的伟大发明,尊称他为神农。在民间,神农氏还被尊为“五谷帝仙”,并且建庙祭祀。
种植业的发明使得先民们有了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也为畜牧业提供了饲料来源。从此,中华先民先民彻底拜托了游猎采摘的生活方式,开始定居下来。中华文明也由此进入农耕时代。
从种植业发明的伟大意义来讲,神农氏的贡献可以与伏羲氏是相提并论。正因为如此,伏羲,神农,在上古三皇的多种说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神农尝百草
中华先民学会了种植谷物,从此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不再会挨饿了,但是却免不了会生病。
神农氏看到部落民众常常被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下定决心为百姓寻找能够治病的草药。
神农氏曾经在寻找五谷种子的过程中,也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植物:这些植物虽然不能食用,却能缓解自己的身上的某些病症。
比如说:在跋山涉水过程中感染了风寒,他尝试了某种带有苦味的草药之后,发现感冒与咳嗽症状好了很多。有时候肚子疼,他吃了某些带有酸味的草,症状就缓解了很多。
他由此受到启发,领会到天下应该还有更多的植物,可以治愈更多种身体的疾病。于是他决定再度出发,踏遍崇山峻岭,去试验与收集各种有用的草药。
但寻找草药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除了翻山越岭消耗体力,尝试百草还有中毒的危险。据传神农尝百草,曾经一日内中毒七十二次,但凭借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最终活了下来。
由于口尝百草效率太低且有风险,神农后来发明了一种能自动辨识草药功效的工具叫做“赭鞭”。据说用此物鞭打各种草木,其有无毒性,性寒或热等属性都能自然显现,一目了然。
据古籍记载,神农氏曾经在山西太原神鉴岗尝试百草,至今仍有神农尝药之鼎的存在。而城阳山则是神农鞭药的主要场所,故又被称为神农原。
关于神农尝百草,还有个神奇的民间传说:神农氏天生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这为他试验百草的药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说他每尝一种草药后,就低下头来透过肚皮观察这种草药在身体内的反应,据此记录药性药效。
神农始茶
神农氏还是茶饮的发明者。据传他在尝百草过程中,曾遇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木的嫩叶,吃下去之后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疲倦。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在尝试了某种有毒性的草药之后再吃下茶叶,可以大大缓解中毒的症状。于是神农将茶叶随身携带,以便在中毒时候及时用来解毒。
神农氏也将这一神奇的植物分享给部落民众,从此饮茶的习俗在中华先民中形成。
尽管如此,神农氏最终却还是死于草药中毒。据说他在尝剧毒草药“断肠草”之后,因所受毒性太强,无法用茶化解,最终殒命山野。
神农氏为了中华先民的生存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所以华夏后人谨记他的功绩,代代传送他的感人事迹。
神农与炎帝是否等同?
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有很多,他们往往被归集于某种荣誉榜,比如:五氏,三皇,五帝,三王,五方天帝等等。
在这些荣誉榜当中往往能看到黄帝,炎帝,神农的身影。有观点认为神农氏就是“炎黄”的炎帝,但又有人认为神农与炎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上古人物。这里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炎黄
个人认为,神农氏不等于炎帝。理由如下:
首先是两者生活的时代不同。
《周易·系辞》中提到,神农氏的姜姓部落崛起于伏羲氏衰落的时代。
《五帝本纪》提到:在黄帝的时代,神农氏的姜姓部落已经衰落,而诸侯群起,互相征伐。中原地区崛起的三大强大的部落:黄帝,炎帝,蚩尤。
由以上可见,在黄帝的那个时代,神农氏早已作古,而领导姜姓部落的是神农氏的末代首领:榆罔。也就是说,神农氏和黄帝根本不在一个时代。
神农属于“三皇”之一,而黄帝位列“五帝”。三皇时代要早于五帝时代这是公认的结论,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神农早于炎帝。
其次,从逻辑上讲,神农与炎帝等同的说法也不成立。
神农氏的姜姓部落从神农氏开始,总共传九代领袖。他们称呼部落领袖为“炎帝”。(注意:此处“炎帝”是一种称呼,而不是特指某一个人。)
“炎黄”中的炎帝与黄帝是上古中原两大部落领袖,黄帝于阪泉之战征服了炎帝(此处的炎帝是指具体的一个人)部落,自此两大部落融和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
如果说神农氏就等于“炎黄”的炎帝,那么神农氏部落在第一代首领在位的时候就被灭亡了,又何来后面的八代领袖传承?
第三,从古籍记录来看,在西汉刘向修订《世本》中,才有第一次将神农炎帝混为一体。而之前的古籍中,神农就是神农,炎帝就是炎帝。综上,神农和炎帝应不能等同。
为何混淆?
为什么神农氏与炎帝会被混为一谈?个人认为这可能是称呼相同带来的谬误。
“炎帝”一词存在两种含义。在神农氏开创的姜姓部落中,“炎帝”是对部落领袖的称呼,而不是具体某一个领袖,也就是说姜姓部落的每一任领袖都可以称之为“炎帝”。但在“炎黄”中的炎帝,则是指具体的一个人,一个强大部落的领袖。
“炎黄”的炎帝是黄帝同时代的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其可能也恰好拥有“炎帝”的称号(因为擅长用火而得名号),因而被后人与姜姓部落的首领混为一谈。
有人认为“炎黄”的炎帝就是姜姓部落最后一任领袖(榆罔),理由是榆罔也是一个“炎帝”,而且生活年代与黄帝接近。但这种说法与主流观点认为的炎黄为血缘兄弟相矛盾:
一般认为伏羲是炎黄的祖先。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建立有熊部落,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妻,生轩辕氏黄帝。
此外,据说炎黄的“炎帝”也是少典之子。少典娶有蟜氏女儿“任姒”生炎帝。也就是说:炎帝是黄帝同父异母兄弟。
据说任姒是少典的正妃,附宝是次妃。少典先娶任姒生炎帝,再娶附宝生黄帝。所以炎帝为兄长。在炎黄一词中,炎帝排在前面。
此处有蟜氏的“蟜”指的是蜜蜂(一说某种昆虫),有蟜氏是一个以此为图腾的的部落(一说有蟜氏就是女娲氏)。
神农氏与炎帝的后裔
姜姓部落从神农氏开始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那么他们的后裔去了哪里?
古籍记载: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裔于焦,建立焦国,国王为焦伯。但在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焦氏为姓,尊焦伯为焦姓的始祖。
炎帝的后代有很多:相传炎帝娶了赤水氏的女儿听訞生儿子炎居、生女儿女娃(死后化为精卫)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十二子。另有观点认为,蚩尤也是炎帝的部下及后代。#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