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联趣谈骄傲自满的苏轼 [复制链接]

1#
北宋一代词宗苏轼,最广为人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十岁时在私塾曾经和老师刘微之讨论诗词,指出不妥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让老师大为吃惊,甚是佩服。十一岁时写出了著名的《黠鼠赋》,小小年纪却能寓理于物,通过被老鼠欺骗一事,体会出人生哲理,从此闻名遐迩。然后年少有名不见的是好事,过高的吹捧让他有些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了。有一年除夕,他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可见其自大得意之态。几天后,有一老翁手持一书上门前来讨教,苏轼接过老翁的书打开一看,不禁面红耳赤,因为那本书上的字,竟然很多都不认识,再想到门外贴的对联,真是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老翁走后,苏轼赶紧提笔到门口,在对联上各添了两个字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自此,发愤苦读,虚心求教,再也不敢如此骄傲自大了,终于成为一代文豪大家。苏轼虽然才华横溢,写过很多诗词歌赋,对联名句,但还是会被考倒,再给大家讲几个连他自己都对不上来的对联,大家有兴趣自己可以尝试尝试。有一次,苏轼和王安石同游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下山时,王安石出了一副上联:“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铁瓮城”是镇江的古名,苏轼想了很久,没能对出。第二天,两人又从苏州去虎丘,走了七里,到了一个叫“山塘”的地方,王安石看了地名又出了一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轼以为好对,但仔细一琢磨,却还是没对出来。接连两联没对出来,苏轼感到很沮丧。第三天,苏轼对王安石说:“镇江,苏州两联,学生都没有对出来,请老师再出一联,若是还不能对上,学生就回家闭门谢客,苦读三年。”于是王安石想了想又出一联:“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此联更为刁钻。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虽然自己名声在外但却对不上老师的对联,很是惭愧。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乖乖收拾行李回家。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这件事在《警世通言》中有记载,劝诫世人莫骄傲自满,为学须潜心认真。关于苏轼的记载实在是太多了,他的趣事典故真是不胜枚举,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后续会找一些有趣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