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421/u2vf6i8.html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奋斗目标。
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将实现。在此,我们精心梳理几十年来北京人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奋斗历程,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汗水浇开幸福花”系列报道,力求展现几代北京人不懈努力写就的北京小康发展史,让一个个难忘的精彩瞬间永驻你我心头。
北京人的小康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自从“小康”目标在中华大地上提出后,铆足了干劲儿的北京人始终紧跟时代脚步,各展所能、带动周边,携手并肩开创越来越美好的新生活。
党的十二大首次说“小康”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宗旨。“小康”目标的提出,是历史必然。这个概念,是在我国四个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
年9月23日,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发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号召。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次唤起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了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2版,《中国的小康之路》)
京郊“小康”第一家诞生
在“小康”目标提出后,按照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实行按劳分配来调动社员积极性的北京昌平南邵公社四合庄第二生产队,仅用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人均集体分配元,提前17年达到了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国民收入人均—美元(按当时比价大约相当于人民币—元)的“小康”水平,名列京郊之首。(年4月26日《北京日报》1版,《京郊“小康”第一家》)
年,这个队的人均分配只有元,比全市平均水平还少35元。短短四年后的年,这个队的人均分配增长14倍,翻了将近四番。这是怎么实现的?
年,刚上任的生产队长张玉敏下令:打破拴在土地上的大锅饭,实行责任制,一部分劳动力承包粮食生产,另一部分劳动力试办保温材料厂。
农业绝不能撂下不管,粮食要稳产高产。队长来了一手“绝的”:取消工分,务农社员只要完成粮食承包产量指标,就可以拿到每日两元的工资,超产部分生产队按加价粮收购;队里出钱买鸡粪,白供种粮用,还花钱打了一口深井。承包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水大粪勤,再加上与县农科所签合同实现科学种植,年粮食亩产猛增,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务农社员最高工资收入也达到元。
生产保温材料的厂子仅昌平就不下三十家,怎么能办成“摇钱树”?张玉敏也有自己的一套:务工社员实行计件工资,按质量完成一个劳动定额就拿两块钱,多劳多得;保温砖运输中易损坏,厂里一招鲜地为买家提供免费送货,坏砖包赔;设专职推销员,聘技术人才,订新型保温材料研制规划……
四年前,这个队是缺粮队,多数社员户口粮不足,余钱没有。到了年,队里多半社员户存款在元以上,95%的社员户有了电视机,80%的社员户买了电风扇、洗衣机、录音机,社员个人已买摩托车25辆。年开春,二队新村规划动工,当年就盖起20幢有暖气、自来水的楼房。年,四合庄全大队人均劳动所得达到了元,“京郊小康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年12月7日《北京日报》2版,《“艰苦创业,我们才会富起来”》)
北京人均GDP率先跨入小康
年,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个城市的最新统计表明,北京等36个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元,率先达到小康水平,展现出小康生活水平的丰采。(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4版,《我国36个城市跨入小康》)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除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小康标准的硬杠杠,老百姓嘴里还有个小康认定的“土法子”:房子、票子、孩子。当时北京公认的小康标杆,那就是首钢。
14平方米的客厅里,组合柜上摆着彩电,地板革和天鹅绒窗帘很时髦;近12平方米的卧室铺着地毯,放着席梦思;独立卫生间,配有管道煤气的厨房……“我们这儿房子都盖在半山腰,早晨在阳台就能看日出。”新房子的女主人、30岁的首钢女工田桂英兴致勃勃地说。
承包后,首钢人靠着多干积累的自留福利基金,12年间盖起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人均居住面积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进厂五六年的小青年,就有资格要房了。
28岁的首钢机械厂造型工张永利回想在5年前,首钢每位职工都制定了五年个人承包和奋斗目标,当时的他也做了规划:“到年,争取由目前的三级工升为五级工,年收入(包括奖金)比现在(元)翻一番;家庭用品电器化,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使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实际上,年张永利的年收入已超过元,比原定目标翻两番还多。由于工作努力,他超计划成为6级工。至于其它目标,更是提早两三年就实现了。
让人头疼的“入托难”在这里也已经不存在了。首钢的孩子入托,去人就成,卧具免费,托儿费也不用交。幼儿园除正规教育外,还根据孩子的爱好办了书法、绘画、外语、乐器等各种兴趣班。(年5月1日《北京日报》1版,《迈入小康的首钢人》)
在首钢人依靠承包制改革过上小康生活的同时,北京的小乡村也经历着巨变。
过去绰号“叫化村”的曙光村,已经变成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嘴里有名的“科技村”。从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中,曙光村悟出了一个理儿:科技兴农。他们迈进农科院大门,请来刘步洲等50多位农业专家、蔬菜专家当指导,创造了“地膜破膜”“地弓天膜”新技术,菠菜亩产量一下子提高20多倍,提前上市半个月。市民吃上鲜嫩的蔬菜,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他们创造的新技术还被广泛推广,海淀区的万亩菜田都在使用。
温饱奔小康,科技立头功。年,曙光村农民劳均分配元,村里2/3的人家都住上了宽敞的新房。京郊农家依靠科技,致富路越走越宽广。(年5月25日《北京日报》2版,《京西科技村》)
在全国最早实施农村低保制度
在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2版,《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多远》)
为了帮助京郊贫困农民走上共同富裕路,北京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年又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宣守会是顺义南彩村第一批拿到低保救助金的。那年,患尿毒症需持续透析治疗的宣守会家里,正愁挤不出双胞胎女儿的上学钱。“娘儿仨抱着哭了一下午。”宣守会红着眼圈说。
靠着每月政府送来的低保救助金,女儿的学杂费解决了,一家人吃饭问题也解决了。
“低保,上学、修房子的钱,还有看病二次报销的、住院补助的……,1万6,3万,2万……左一笔,右一笔,政府真没少给,我已经记不清了。”宣守会憨笑着说,“没有政府帮助,不但我活不下来,孩子也要穷一辈子。”(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2版,《10年低保助单亲农家“摘”穷帽》)
年初,住上新房、孩子也找到工作还给家里买了车的宣守会,主动找村委会申请退掉了低保户资格。她相信,更好的日子就在后头。
年,京城第一批社会化公租房住户曾涛一家在新房里欢度乔迁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宽敞明亮的房间和崭新的对联、福字,映衬着温馨幸福的生活。吴镝摄
“第一书记”精准帮扶助力“全脱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没有贫困人口,但有个低收入村和个发展落后村,在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这些地区的群众也不能掉队。
从年起,市委紧贴农村需求,选派优秀干部到涉农地区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派驻第一书记的几百个村庄里,上演着一个个“破茧成蝶”的故事。
到大兴区北臧村镇北高各庄村任职的郭弘波发现,村里盛产的西瓜甘甜多汁,销路却不好。曾负责宣传工作的他敏锐地意识到,瓜不好卖是宣传出了问题。他凭借工作经验,只用了很少的一部分资金,就为村里的西瓜建好了公众账号、设计好了品牌,西瓜的销路越来越好。年,瓜农增收20%。
昌平区流村镇北庄村在第一书记李良的带领下,将散户种植百合发展成大棚专业种植,年收入翻了一番……(年12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选派第一书记精准帮扶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
年,本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万元;
年,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年6月底,本市低收入农户从年的7.26万户,减至户……
经过坚持不懈的精准帮扶,今年底前,本市低收入农户将全部“脱低”。小康生活的幸福日子,北京人越品越有滋味。
低保户宋有淑家过去的老房。(资料照片)
年,政府的补贴让宋有淑告别危房,住上明亮舒适的新房。吴镝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黄玉迎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流程编辑:TF